珍妃落井之谜:谁是将她置于死地的主谋?( 五 )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一篇《崔玉贵谈珍妃之死》,说的是崔玉贵离开清宫后,有一次来荣宫女家串门时提起了那段往事 。而荣宫女本人恰恰在珍妃“落井”那天当值,侍候慈禧:
我记得,逃跑的头一天,那是七月二十日的下午,老太后在屋子里睡午觉,宫里静悄悄的 。象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出逃的迹象 。……
那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背靠着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面对着门口 。这是侍寝的规矩 。老太后头朝西睡,我离老太后的龙床也只有二尺远 。……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 。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开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 。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他的人 。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有吸,一杯奉上的水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迳自走出了乐寿堂,就往北走 。我匆忙地跟着 。我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通知小娟子 。小娟子也跑来了 。我们跟随着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 。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 。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 。这个太监也没陪着老太后走,他背着我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 。
这个请跪安的太监,应该就是唐冠卿 。后面发生了什么,荣宫女当日并不知晓,只记得事后的情形:“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
临危大冲撞
当事人崔玉贵的说法尤为珍贵,值得详尽征引: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传完膳后,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是要在未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
我就犯嘀咕了,召见妃子例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内的规矩 。我想找一个人陪着,免得出错 。
未刻,指下午一点至三点钟 。崔玉贵虽奉了懿旨,还是找到管派差事的陈全福商量,陈全福让他带上在颐和轩管事的王德环 。然后:
我们去的时候,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正门关着,我们敲了门,告诉管门的一个太监,请珍小主接旨 。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 。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 。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两边走 。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 。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候她的不会是甚么幸运的事 。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 。我进前请跪安复旨 。说,珍小主奉旨到 。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 。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钱都能听得清楚 。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打进城里来了 。外头乱槽槽,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 。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