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隐士孟浩然:身在江湖,心系仕途

孟浩然与王维被并称为“王孟”,被推为书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宗主 。他们的“隐逸”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可谓钱钟书“围城”一词的唐代解说版 。王维是终生为官,人在官场、心在山林;孟浩然至死都是布衣,却是身在江湖、心系仕途 。
网络配图
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详,湖北襄阳人 。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友善警敏,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善写五言诗,被誉为天下无双 。家有田产,不需为生计所困,日常以文学、交游为要务 。这样一位人情练达、才华横溢之人在开元盛世始终未能释褐,实在是一大憾事 。因此,虽然彼时许多大诗人被“大材小用”,屈居八九品官位至生命终了者不算罕见,但孟浩然的运气比他们都差 。对他怀才不遇的悲剧的同情,从他那个时期便已开始,持续至今 。
在求仕的道路上,孟浩然不可谓不用心 。初唐开始流行、在武则天时代愈演愈烈的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到了玄宗时仍方兴未艾 。孟浩然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 。他隐于家乡的鹿门山,故号鹿门处士 。东汉的庞德公拒绝刘表的邀请,曾隐居于此,成为隐士之典范 。选择鹿门山,也算步先贤之后尘 。可能由于这里距长安、洛阳都太远,不容易被皇帝注意到,而且他隐居得比较清淡,没有效仿道士那一套求仙、炼丹,而是“以诗自适”,时而往返于家宅和山中,亦不是完全风餐露宿之隐居,故未引起玄宗的重视 。
【忙碌的隐士孟浩然:身在江湖,心系仕途】和他同隐于鹿门山的生死之交张子荣于712年下山,进士及第后被任用,一直未归襄樊 。两三年后,二十五岁的孟浩然也走出襄樊,游历湖南、安徽等地 。漫游各地结交朋友、寻求机会亦属当时文人之风气,李白是此中翘楚——即使在他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依然四处漫游干求,幻想着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次入仕” 。显然,十年漫游江湖无显著成效,三十五岁时(724年)冬,孟浩然去了洛阳,开始了正式的干谒求仕之路 。
干谒求仕即拜访朝中贵要、进献自己的作品以求推荐和重视,以此获金榜题名、被选拔为官,是大多数唐代文人登上政治舞台的必经之路 。去洛阳未去长安是因为玄宗于当年十一月去洛阳,725年十月从洛阳去泰山封禅,朝廷官员都随行在东都洛阳 。
网络配图
玄宗离开洛阳,孟浩然也绕道四川返回故乡 。此次洛阳之行并不顺利,在途中他作诗“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以苏秦说秦王上书十次而未果自比,从中亦可见他在洛阳也确实下过不少工夫,但理想却落空了 。
家居一段时日后,孟浩然于次年前往吴越 。他在吴越停留了三年,见到了老友张子荣 。期间写了数首思乡之作,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等,表达出欲回不得回的无奈 。不得回乡是为了求仕的各种拜会,而非为江南山水所绊 。这些拜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结交天台山道士 。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从高宗、则天时就深受重视,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为师 。天台山是司马承祯的主要道场 。孟浩然在天台山流连期间,司马承祯虽已被玄宗召去洛阳、在王屋山建阳台观并修行,但他与天台山旧观不会断掉联系 。与天台山司马道士的门徒、道友交往,不失为迂回之策 。
也许这段时间的交游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乡,与李白相识,稍作休整后动身前往长安 。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奔波往返,停留五年,虽结交张九龄、张说等政要,与王昌龄、王维等成了好友,佳作广为传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人钦服,却仍未金榜题名 。733年从洛阳直奔吴越,与崔国辅相聚,并相约隔年春天再聚于江南 。短暂停留后,孟浩然返乡 。735年春,依约三下江东去见崔国辅,路过江夏时,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