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春节如何过?筵宴百桌菜百坛酒百只兽

核心提示:从当时文献的记载中可知 , 宴会所用的食品 , 以野猪、鹿等兽肉为主 。比如《满文老档》中记载天聪六年(1632)“元旦”大政殿筵宴的规模是:每旗各设席10桌 , 用鹅5只 , 八旗共设80桌 , 鹅40只 , 加上总兵官以上的高级官员另设20桌、鹅20只 , 总共100桌 。每桌备烧酒一大坛 , 共100坛 。这还不包括皇帝、王公和蒙古贵族宴桌的数目在内 。另一件档案中记载 , 崇德四年(1639)“元旦”大宴用了母野猪8头、鹿22只、狍子70只、酸奶烧酒20瓶 , 平常酒80瓶 , 茶24桶 , 算起来也是100只兽、100瓶酒 。
网络配图
清代宫廷节令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满族民俗对清代宫廷节令文化有着深刻影响 。不同的是 , 进入宫廷的满族民俗礼仪被穿上精致的外衣 , 赋予浓厚的贵族色彩 。
满族民间隆重的春节习俗
满族民间极重视春节 , 在腊月里即开始操办 , 用黏高粱米蒸年糕、烙黏火烧 。用一根木杆 , 以年糕的黏性 , 将几个纸条粘在脊檀上 。然后把年糕摆在祖宗板前 , 烧达子香 , 全家磕头后围坐在大锅盖的周围吃年糕 , 以示追忆祖辈 。
腊月十五之后 , 选一日宰杀年猪 , 以此猪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 。年猪不许有杂毛 , 宰杀之前先用酒灌猪的耳朵 , 耳朵抖动了 , 意为祖先已领受了;如猪耳朵未动 , 全家人需跪地祷告 , 直到猪耳朵动了才开始宰杀 。杀猪时用左手 , 猪杀死后剁成八大块 , 摆在祖宗牌位之前 , 再烧达子香 , 全家磕头 。
吃头一顿肉时 , 全家人要围坐锅盖前食用 。腊月三十这天 , 家家还要竖起五六米高的索伦杆子 , 杆顶上安一方形的锡斗 , 斗里盛放猪的五脏 , 供乌鸦、喜鹊食用 。腊月三十晚上要点燃索伦杆上的灯笼 , 一直点到正月十五 , 彻夜不熄 。此外 , 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 以求吉利 。
清代历法是以我国农历计算的 , 那个时候的“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 。“元旦”前一夜 , 就是除夕 。受满族民俗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 , 每年进入腊月 , 皇宫上下就纷纷忙碌起来 , 充满节日气氛 。
满族味十足的皇宫新春盛典
关于满族兴起初期春节的情形 , 《建州纪程图记》中记录的大体情形是:“元旦”上午 , 努尔哈赤把兄弟子侄、姻亲、心腹将领及一些外来宾客召集到自家院落客厅 , 众人都穿着最漂亮的服装 , 环绕在他的周围 。宴会开始 , 酒过数巡 , 海西女真乌喇部部长布占泰首先离席起舞为大家助兴 。随后努尔哈赤也离开座位 , 自弹琵琶 , 耸动其身 , 边奏边舞 , 众人也随兴起舞 , 屋内外有人弹琵琶、吹洞箫、刮柳箕伴奏 , 室内参宴者环立四周 , 拍手唱曲 。由此看出满族早期风俗中 , 在春节之际阖族共欢、上下同庆、载歌载舞 , 其乐融融 。
网络配图
在对皇太极时期沈阳满族宫廷春节典礼的记载中 , 已很少再见到以上自然豪放的热闹场景 , 不过 , 即使被政治性和等级差别很强的“宫廷礼仪”所掩盖 , 从中仍可看出后金汗国都城中新春庆典独特的民族风格 。“元旦”当日清晨 , 国中的诸王大臣们早在天亮前就已等候在大政殿广场上 , 准备随皇帝到建在都城东门外的堂子祭天 。所谓“堂子” , 是满族人按照萨满信仰祭祀天神的场所 , 一般是每个大家族设有一处 , 后金迁都沈阳后只保留了一座 , 专供代表国家祭天之用 , 包括圆殿、亭式殿等几座建筑 , 分别用来祭祀不同的神灵 。这些神都用满语称呼 , 最重要的一位是天神“阿布凯恩都哩” , 和许多其他神祇一样 , 最早在部落制时代就已经是满族人普遍崇拜的对象了 。祭祀的仪式很复杂也很神秘 , 全部祝词都是用满文 , 其间还有萨满边唱边舞 , 其大意一是颂扬神的功德与法力 , 更重要的是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赐福于皇帝和他的臣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