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死在曹操刀下的几个文人:屠夫曹操爱杀文人!( 五 )


从曹操下定决心讨伐袁绍起,孔融就与曹操意见相左,在大政方针上与曹操公开唱反调 。与被监视的汉献帝过往甚密,动不动就上表,也很遭曹操的忌 。煽动祢衡在大庭广众中辱骂曹操,让他很下不了台 。有一回曹操禁酒,他反对曹操的极端做法,说:“尧正因为喝酒,才成为圣贤,桀纣虽然以色亡国,但也不能为了防范,不许此后的男女婚姻呀!”袁绍失败以后,他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武王伐纣,把妲已赐给了周公 。”曹操犯了一次傻,问他,“典从何出?”他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因为曹操打下冀州时,把袁绍那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给了自己儿子曹丕 。于是,可想而知,曹操对他多么恼火了 。
所以,孔融一经人告发,说他有诲谩诽谤之罪,立刻就把他抓了起来 。
其实,他的两个儿子,也知道他早晚要倒霉,所以,军吏来逮捕孔融时,这两兄弟正在下棋,别人劝他们赶快躲一躲,他们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连小孩子都知道处境危殆,孔融还要当反曹的领袖,这就是文人永远玩不过政治家的原因了 。
按说,孔融的言论,严重程度也未超过祢衡,但曹操不杀祢衡的头,为什么对孔融却不肯轻饶呢?如果说孔融是大文人,曹操同样是大文人,由于文人相轻,嫉妒才华,才要置孔融于死地的话,那么陈琳在文章里,指着鼻子骂曹操,也不曾掉脑袋 。那为什么要将孔融弃市呢?
政治家曹操最忌畏的,莫过于反对派结成一股政治势力 。所以,不杀祢衡,因他不过是一个幼稚的文学青年罢了,势单力孤,一条小泥鳅,翻不出大浪 。不杀陈琳,因他不过是一个写作工具,而且已经认输降服,不可能有多大蹦头 。可孔融则非如此,“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他自诩地说:“家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成为当时许都城里一股离心力量的领袖人物,这是曹操最深恶痛绝的,无法容忍的,所以,他就只有伏刑了 。
人头落地,曹操还不罢休 。在周知全国的文告中,说这个孔融不孝无道,竟在大庭广众中宣传,说一个人,与他父母不应承担什么责任,母亲嘛,不过是个瓶罐,你曾经寄养在那里面而已 。而父亲,如果遇上灾年,大家饿肚子,你有一口饭,假使他不怎么样的话,你也不必一定给他吃,宁可去养活别人 。这样一来,曹操不仅把孔融打倒,还用文革手段把他彻底搞臭 。所以,文人对自己的成就、实力、影响、名声,估计过高,过于膨胀的话,保险,不用太远,便要出笑话的 。不论成就多高多大,谨慎谦恭一点,谅无坏处 。
3、崔琰
公元216年,曹操再一次整肃,处死了继孔融以后的士大夫阶层的头面人物崔琰 。
当年,曹操与袁绍决战,攻入冀州后,他先把这块金字招牌抢到手,以作号召 。在中国的门阀制度中,崔姓家族从来在排行榜上居首席位置 。一些帝王,都以结亲崔氏的办法,以改变原来的非贵族血统,这大概也和我们当代一些作家,因为工农兵不吃香了,非要装贵族,装家学渊源,装精通洋务状的丑陋心态,同出一辙 。尤其后来的一些外邦君主,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非要通过婚姻手段,依赖生殖器来改换夷狄门庭,以求华夏同光,实在是很莫明其妙的 。
崔琰算不上完全的文人,但是他代表着整个贵族集团,也代表着聚集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阶层,虽然归顺曹操,打心眼里不尿,但是,知道刀把子攥在人家手中,不得不低下头来,虚与委蛇,关键在于维护汉祚,延续汉献帝名义上的统治 。曹操现在走出称王这一步,他们认为是废帝的前奏,连最后的精神象征,也不复存在的话,就不免义愤 。其实,这班人并不理解曹操,他只是当一个魏王,并不想彻底废帝,这种过头反应,使他更为恼火 。正好,有人密报上来,说崔琰带头不赞成 。于是,要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那就得找这个有知名度的替死鬼,再合适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