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死在曹操刀下的几个文人:屠夫曹操爱杀文人!( 三 )


“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阿瞒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培植曹魏势力 。他的对立面,也就是陈寅恪所言的那些拥戴汉室、尊崇儒学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也要网罗人才,积蓄力量 。孔融是这个营垒里的一个马首是瞻的人物,一直是曹操的反对派领袖,经常聚着一帮人,抨议时政 。现在来了这么一位急先锋,当然要引为知己,赶紧给汉献帝打了个报告,把祢衡推荐上去 。孔融在奏章里,将这个年青作家,吹得天花乱坠,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非常之宝” 。而祢衡本就忭急躁狂,这一捧,更加谵妄失常 。他说,在许都,除了“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谁也不在他眼里了 。
鲁迅在《骂杀与捧杀》的文章中说,用“捧”来整死一个人,比“骂”还来得有效些和致命些 。这话果然不错,这些年来一些中青年作家,很快红起来,很快暗下去,很快声名大噪,很快烟消云散,就因为被捧得神魂颠倒以后,屁股坐不到板凳上,忙着吊膀子,忙着争乌纱,文思秘结,灵感梗阻,不但写不出什么,连屁也放不出一个响的了,一个个憋得小脸铁青,好像谁欠他二百吊 。
如果不是孔融的蛊惑教唆,祢衡也许不至于目空一切到这种地步 。所以这个二十多岁小青年,整天大放厥词,粪土一切,正好符合四十多岁,身居要位的孔融心意 。有些他想讲不好讲,想说不便说的话,就由祢正平的嘴道出了 。
祢衡的倒霉,就是丝毫不懂政治的文人悲剧了 。
姜,永远是老的辣,年青人总是容易上当受骗 。所以,对时下文坛上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年青作家真得有几分清醒才是 。祢衡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便相信凡文人皆纯粹,认为孔文举,杨德祖是同他心气相通的 。其实孔、杨二位,是文人不假,但他们更是政客,亦文亦政,政甚于文 。说得好听一些,是为了匡扶汉室,铲除元凶;说得率直一些,不过是各种政治派别的权力之争罢了 。一个不谙世事的外省青年,搅进首都官场绞肉机里去,不粉身碎骨才怪呢?
骂了一顿以后,曹操居然没有发火,没有下令杀他,而是派了两个人,牵来三匹马,把他架在马上,两个人挟扶住这位才子,礼送出境 。临行还搞了一次欢送会,很隆重,在许都东门为他饯行,当时的文人俊士,都命令去和他辞别,这场面很有点黑色幽默 。再回头看那位老作家孔融,戴着墨镜,跟他挥手,拜拜再见 。这时,年青人明白也晚了,替孔融骂了曹操,给人家当枪使,自己却被押解出境了 。到了荆州,刘表不傻,也不愿担杀知识分子的罪名,又把祢衡恭恭敬敬地送到江夏黄祖处 。结果,这位青年作家还是因那张骂人的嘴,掉了脑袋 。
如以历史所描写的,当场受辱,恼羞成怒的情况来看,祢衡一百个脑袋也杀了,但曹操却按捺住他的杀意,将他打发走了 。这就是文学家的曹操,搞一点帮助消化的余兴节目了 。因为祢衡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文人,能有多大作为,他也是作家,他当然有数 。这种傻狂之徒,顶多言不及义,胡说八道罢了,不会危及他的统治,轰走也就拉倒了 。《三国演义》里描写曹操听说祢衡被黄祖杀害以后,笑曰:“腐儒舌剑,反自杀矣!”不过,一笑了之的事 。
有出《击鼓骂曹》的京剧,那急口令式的唱段,是相当精彩的 。骂得极其淋漓尽致,语惊四座 。可是,痛快同时,痛苦也来,这位多少有点神经质的年青人,没想到脑袋掉得如此干脆利落,连他自己还未意识到时,那刀已经落下来了 。这种孤注一掷的,无济于事的骂街,从此成为绝唱,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既勇敢又脆弱,有胆量无谋虑的弊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