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死在曹操刀下的几个文人:屠夫曹操爱杀文人!( 二 )


农民革命虽然有其推动时代进步的作用,其破坏文明文化和毁灭社会财富的极其消极的方面,则更可怕 。董卓这个军阀,不过是一个穿上战袍的西凉农民而已,所以,他的行动也自然带有农民革命家的那种仇视文化知识,仇视文明进步的特点,在硝烟战火的刀光剑影之中,文学这只能打鸣的鸡,只有噤若寒蝉,举步维艰 。
所以,建安文学得以勃兴,很大程度由于曹操削平袁绍,北征乌桓,统一中原,休生养息,出现了一个安定局面的结果 。如果仍同吕布,两袁,刘关张没完没了的打,和我们文革期间没完没了的斗一样,除了样板戏,就搞不出别的名堂了 。加之他本人“雅爱诗章”,懂得文学规律,与只知杀人的董卓,用刀逼着大作家蔡邕出山,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了,很快,“建安之初,五言腾踊”的局面出现了 。
在统治者的眼里,这些风头正健,名声响亮的作家、诗人,虽形形色色,帮帮伙伙,好好坏坏,长长短短,但究其政治态度分类,无非三者,拥护皇帝者;反对皇帝者;间于其中的既不拥护,也不反对者,这其中又有拥护多些,反对少些,或反对多些,拥护少些的区分 。第一类,好办,成为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饵之以利,赏之以名,随班唱和,装点斯文;第二类,也好办,言论获罪,文字有狱,焚书坑儒,箝口结舌 。不过,此两类人加在一起,在全部知识分子中,不占多数 。
所谓“两头小,中间大”,就是指处于这中间状态的这大多数,为历来统治者最感头疼麻烦的一拨 。重了不是,轻了也不是,除了独夫民贼,统统地杀,整个社会出现“万马俱喑”的局面,总是不正常的政治现象 。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强烈,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很自然地与大多数老百姓的心气相通,若不仅止于腹诽的话,必有许多令帝王挠头的事发生 。
虽然从秦始皇起,所有杀知识分子的帝王,都会背上千秋万代的骂名,但好像也从未见哪位放下刀子,立地成佛过,照杀不误 。曹操是文人,当然更知道文人之杀不得,但是,当他曹氏统治的安危受到威胁时,文学家的曹操,就要让位于政治家的曹操 。到这时候,他无法手软的,于是乎,还是得诉之于杀头这一招 。所以,文人在与统治者的这场老鼠逗猫的游戏中,输牌是早已注定的 。
1、祢衡
曹操猜疑成性,尤其好杀,《捉放曹》里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也颇教人胆战心惊,但一开始,对那些惹恼了他的文人,倒是尽量避免采取铁血政策 。譬如,公元198年干掉的祢衡,他宁肯用“借刀杀人”计,也不开杀戒 。
祢衡是个颇可笑的角色,他死的那年才25岁,小伙子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躁动状态之中 。要用现代医学观点看,这位文学新秀,恐怕还有一点狂悖型精神方面的病征 。大概一个作家,自负其才,不如其愿,长期郁闷,必然会憋出来这股邪火 。他来到许昌,以求闻达,本以为京华冠盖,一律要向他脱帽致敬 。结果,很失望,失望之后,经人唆使,无事挑事,没碴找碴,站台开骂,逼得统治者祭起刀来 。
当代有些作家也患这种祢衡病,出道后写出几篇东西,立刻自我膨胀,立刻感觉失衡,立刻不知天高地厚,东南西北,立刻唁唁然如狂犬状,连祖先爹娘一律都不认账 。文学新锐祢正平,也是如此这般的狂妄到了许都,一是他看不上大家,二是大家也看不上他,“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剌字漫灭”(《后汉书·文苑传》),剌者,名片也,在口袋里揣烂了,连烫金的名字也磨掉了,无人买他的账 。所以,他心理更趋变态,狂病也益发加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