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居然这么命运多舛( 五 )


(七)意外惊现真身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 。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其后,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 。1950年冬天,东北博物馆(今辽宁博物馆前身)开始着手整理战争中缴获的文物 。杨仁恺从北京来到沈阳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新成立的东北博物馆清点这批文物 。有一天,杨仁恺先生来到各种藏品堆积如山的库房,在一堆已经被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中看到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但他开始并没有太过激动 。因为在这以前,东北境内已经发现好几幅《清明上河图》,都被看成是明清时苏州作坊或清宫画师所绘制的仿摹本 。
在中国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 。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它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杨仁恺的内心逐渐升起了按捺不住的一阵阵狂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长卷绢画,画面呈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此画已经年代久远 。而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都体现着明显的北宋特征,仅这点就是各种仿摹品所不具备的 。而且这幅长卷上虽没有作者的签名,但后部却有大量历代名人的题跋 。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并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杨仁恺断定它就是八百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 。后来在《国宝沉浮录》中,杨仁恺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 。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仔细鉴赏着真迹,杨仁恺先生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历来假冒《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很可能并没有见过张择端的真迹 。因为真迹的收藏者把自己的画视为珍宝,没有几个人看到,所以那些仿冒者只是根据传闻参照《东京梦华录》等文字记录来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流传于世的三十多个版本相互间差别极大,与真品相差更为明显 。杨仁恺的发现,使消失了八百多年的旷世巨作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