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误读:连中三元只有可能出现在明清

【历史的误读:连中三元只有可能出现在明清】 科举是田园经济的铁屋上一个缥缈的天窗 。天窗的存在,装饰了铁屋也点缀了所有读书人的梦境,但要想破“窗”而出却又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
科举始于隋朝,经唐宋的发展,到明朝已趋于成熟 。从形式到内容,明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层层选拔、层层筛选,每场都是淘汰赛,只有最优异者才能出线 。我们所说的“连中三元”不可能发生在唐宋,只能出现在明清 。
经过统治者的完善,明朝时期,由国家举行的正式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且在正式科考以前,还有资格考试 。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才能参加后面的考试 。具备资格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参加科举了 。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 。按规定每三年一科 。遇皇帝心情舒畅或有重大喜庆之事也会下诏加开,此为“恩科” 。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故称“秋闱” 。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 。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 。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
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 。会试也称“春闱” 。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会元” 。具备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 。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
因为明朝之前的科举没有这么严格的程序,也没有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所以在明朝之前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