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 。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 。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 。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 。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 。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 。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名臣,他们都是封疆大吏,都是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的大臣,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有纷争也有支持,有师生情谊也有同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国藩在61岁的时候病故,李鸿章是非常心痛的,写信给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以示悼念,并写了挽联 。相信这个时候李鸿章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他们之间有师生之谊,而曾国藩还对李鸿章有知遇之恩 。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代人,他们两个是同年中榜的,所以有童年之谊 。在李鸿章困难的时候他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而正是曾国藩的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 。
但是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不一样,李鸿章最后的官位越做越高,已经到了和曾国藩平级 。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得不相互之间争斗,这就产生了矛盾,两者之间产生争斗在所难免 。
但是他们两个又都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所以两个人之间也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保守派,为了和他们之间进行斗争,两个人之间有不乏相互合作,这样两个又有共同的利益关系 。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也是亦敌亦友 。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
1864年,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有了绝佳的机会成为皇帝,当时的曾国藩兵权在手,又有高官厚爵,可以说是称帝的绝佳时机 。曾国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议,希望曾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曾国藩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么我们说,一生为朝廷的曾国藩,为什么不亲手经营这片他过去努力维护下来的天下呢,难道曾国藩一生的最终目标仅仅只是做一回个好大臣吗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并且省某远虑的老城,或许是他预见自己成为皇帝后会发生什么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
- 晚清胡林翼:恶人陷害他谋反差点"证据确凿"
- 大清官曾国藩是怎样用才华来征服爱情的
- 探秘:晚清政府最扬眉吐气的一场战斗
-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所亲身经历的三次政变是什么?
- 晚清怪事:巡抚刘坤一泄密受处分后反而官运亨通
- 晚清左宗棠的发迹史:用军功成就的旷世奇才
- 晚清十大高手黄飞鸿、霍元甲等
- 曾国藩是如何通过面相看穿一个人的命运的
- 从苏报案看晚清腐朽政府如何应对政治危机
- 曾国藩曾有机会当皇帝为何多次拒绝手下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