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元曲的特点 元曲的特点

元曲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元曲的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
马致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闹毁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
白朴
白朴(1226--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
元曲类别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物正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液蚂备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