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长三角的弱小吴国为何能成为春秋一霸

吴国有宝剑
吴国是春秋历史上很晚才被记录的国家 。吴国出现的晚,灭亡的早 。从有文献记载到其灭亡,吴国历史不过一百多年 。另一方面,《荀子王霸》里提到,“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 。前几个国家不能说很偏僻,但放在吴、越身上的确不错 。可偏偏是这个历史又短,地方又“僻陋”的吴国,在春秋时谱写了一段颇具个性的历史,不但在“荀子”版的“五霸”排名中,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并列,还成就了吴国流传至今的无数传说故事 。
吴国是怎么以区区长江下游三角洲滨海之地,忝列“五霸”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 。《左传成公七年》认为,吴国崛起,是晋国人教吴国“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使得吴国强大起来 。当然,还有人认为,是吴王阖闾任用了从楚国逃亡的伍子胥,从而走上“霸道” 。
但是,前人似乎忘了,吴国虽没有战车、战阵,可并不缺少自己的特色 。中唐诗人李峤写了一首诗:“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这首诗叫做《宝剑篇》,讲述了一把名叫“辘轳”(亦作“离镂”、“独鹿”)的宝剑的事迹 。李峤对冶剑略有了解,知道青铜宝剑需要的“铜、锡、铅”(三金合冶)原料来自“吴山”、“越溪” 。估计也见识过经过镏金技术,外加“金属膏剂涂层加热扩散工艺”才能获得的俗称为“菱形暗格纹”(龟甲参差)的吴式青铜剑 。
“菱形暗格纹”(龟甲参差)的吴式青铜剑,上海博物馆藏 。
这把“辘轳”宝剑的主人就是伍子胥 。看来,直到唐朝人的眼里,宝剑还是吴国最重要的特产 。李峤的《宝剑篇》里,还有“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建立吴国等事迹,这或许能帮我们揭开吴国崛起的秘密 。
剑剑有故事
按照《吴越春秋》等晚近文献的记载,吴国著名的青铜剑集体涌现是在吴王阖闾的时代,但最早被提及的吴国宝剑,属于阖闾的四叔:季札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阖闾的父亲诸樊是吴王寿梦的长子,季札是四子 。这位四王子无心王位,喜欢周游北方诸国,司马迁说他到达过鲁、齐和郑 。甚至还到了黄河以北的卫国和晋国,预测了晋国将要发生“三家分晋”之事 。
季札最为人称道的一点,不是他仿佛未卜先知一般,预言了北方诸国的未来,而是他在徐国留下的一桩事迹 。从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吴国前往北方诸国,需要首先经过与苏南接壤的苏北徐国 。季札出发时,见过徐国君主,“徐君好季札剑”,但没好意思提出,季札看在眼里,因为还有出使任务在身,也没好送他 。等他南归时又经过徐国,想起要把剑送给徐君,结果“徐君已死”,季札就“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这就成了太史公笔下,季札“仁心慕义”,道德高尚的典型事迹 。
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吴国外交大使季札带着本国特产青铜剑去周游北方诸国,“季札剑”很受北方用户欢迎,所以季札把剑留在北方,轻身而返 。
上面讲了季札挂剑的传说,下面就说说季札大侄子阖闾跟吴国宝剑的故事 。阖闾没当吴王之前,叫公子光 。当时的吴王是阖闾的堂兄弟吴王僚,公子光屡次为吴王北伐陈、蔡,击退楚国,直到伍子胥来到了吴国 。伍子胥是楚国太子建一党,因有暗通齐、晋,分裂楚国的嫌疑,被楚平王所逐,向东流亡吴国 。
伍子胥从吴、楚连年交战中窥到契机,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推荐给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吴国趁楚平王去世,又要伐楚,因未能速战,吴师主力被困于外 。公子光就在此时让专诸行刺吴王僚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形象地记录了行刺一幕,专诸说完“母老子弱”求托付后,就慷慨赴命了 。他接着给吴王上菜,在鱼肚子藏了一把剑 。吴王还没吃到鱼,就被专诸拔剑刺死,专诸也当场死去 。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行刺方式赋予了专诸《史记刺客列传》第二把交椅的位置(第一位是“曹刿”),而这把用于行刺的“鱼肠剑”也一战成名 。当然,按照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看法,“鱼肠”是宝剑表面一种类似松木花纹的纹理--这也是青铜剑加工过程中的一种表面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