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让崇祯亡了明朝?看看明孝宗如何治天灾的( 四 )


但也正因如此,整个治河工程进展顺利,但白昂却并未轻松,他隐约感到,自己这个看似完美无暇的治河计划里,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 。终于,当他来到一个地方,仔细观察了当地水情后,他找到了这个漏洞 。这个漏洞,就是山东张秋河 。%20张秋河西接黄河,东接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北方水路交通的枢纽 。但一旦入淮的洪水超过了淮河的承受力,那么淮河沿岸势必将遭受灭顶之灾,而张秋河将会率先发生决堤,成为整个淮河大水灾的导火索 。
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白昂急忙向朝廷写了奏折,建议从山东东平至青县,开凿十二条月河,将部分黄河水引入山东大清河与小清河入海,缓解淮河的分流压力 。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略,既避免淮河水患,又解决山东北部旱区的用水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万无一失 。可万万没想到,朝臣们一看就炸了锅,说这办法劳民伤财,坚决反对 。弘治帝也一念之差,摆手没同意 。
没同意的后果,极其严重,这次治理后才三年,河南没闹灾,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又闹灾了,这次黄河从张秋决堤,继而由汶水入海,京杭大运河全线断绝 。

天灾让崇祯亡了明朝?看看明孝宗如何治天灾的

文章插图
(京杭大运河)
这下麻烦大了,当时的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运输,国家的财政赋税,更全指着运河输送,这下等于主动脉被卡 。后悔药都没得吃的明王朝,只能再度发二十五万民夫治理,这次的治理工程,由名臣刘大夏负责,而且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除了疏通河道外,更增修多处河道,确保河水分流,历经三年治理,再次顺利完成 。
虽然多折腾了一趟,但经过这次整顿后,一直到明朝隆庆年间,又是近一百年的时间,黄河再没发过大规模水患 。北方的生产,总算稳定下来了 。
谁知江南又出事了 。
三,苏松河治水


(苏松河)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弘治帝又惊闻晴天霹雳:江南苏松河河道淤塞,洪水泛滥,灾情波及松江、常州、苏州、镇江等重镇,都是中国当时最重要的产粮区!
明朝北方的粮食主要靠南方供应,南方的粮食和赋税主要靠江南 。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 。如果苏湖不熟呢……
解决办法只能是治水了 。弘治帝选择了另一个人——工部侍郎徐贯 。
【天灾让崇祯亡了明朝?看看明孝宗如何治天灾的】徐贯,字原一,浙江淳安人,天顺元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福建右参议、辽东巡抚、主要工作成绩只有一个——打仗 。至于治水么,可以说是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 。
但这不是乱点鸳鸯谱 。首先,徐贯只做狠事,在福建的时候不经领导批准把官仓的粮食分给灾民,差点宰了管仓库的军官 。后来到辽东做巡抚,严办不法军官,将罪大恶极者脱衣游街,给予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 。一提这位大爷的名号,许多老兵油子竟吓得哆嗦 。
但狠人徐贯还有一个特点:谨慎 。他不打无把握之仗,还亲笔题写了一款墨宝“百闻不如一见”以自省 。治水这种高技术含量工作,没有这种调查研究的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
而最重要的一条是,朱祐樘深知:南方的水患和北方的水患不一样 。
徐贯风尘仆仆地来到江南,在考察灾情后他明白:不一样,确实不一样 。治黄河要修坝,治理苏松河,却要清淤 。


(徐贯)
苏松河,就是今天的苏州河,是太湖流域的一条支流,它的沿岸,是由苏州至松江(上海)的中国当时最富庶的经济带 。直到今天,太湖流域的清淤问题,依然是当地政府头疼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