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笼子艺术揭秘宋朝历史上的另类笼子( 三 )


太监的升迁权与惩治权均在枢密院 。如“宦官进职 , 枢密得专之”;朱熹在文章里也提到 , 仁宗时 , 宦官朱颖士“以内降监榷” , 监察御史里行(实习生)傅尧俞上疏指责枢密院“不治颖士求内降罪” , 实属渎职行为 。
另外 , 宰相号称“事无不统” , 台谏官员可“风闻言事” , 他们对太监的制约 , 也形同两个“紧箍咒” 。至和元年 , 宦官王守忠仗着是仁宗的“东宫旧恩” , 病危时“求为节度使” 。仁宗“欲予之” , 宰相梁适反对:“宦官无除真刺史者 , 况真节度使乎!”仁宗劝解道:“朕盖尝许守忠矣 。”梁适坚持己见:“臣今备位宰相 , 明日除一内臣为节度使 , 臣虽死有余责 。”当时的御史中丞“亦奏疏力谏” , 王守忠“乃罢节度使不除” 。英宗即位初 , 宦官任守忠“奸邪反复” , 宰相韩琦召他到政事堂训斥:“汝罪当死!”贬其为团练副使 , 蕲洲安置 。
南宋有学者把这个“笼子”概括为“宦官有过 , 宰相得斥之”、“宦官有过 , 枢府得治之” 。并赞叹道 , 宦官“有过则治 , 有劳则迁 , 或赏或罚 , 一听大臣 。宜乎!”当然 , 这“笼子”在北宋末期并未被关好 , 梁师成、童贯、李彦等死太监都混入“六贼”之列 。其责倒不在“笼子”编得不好 , 而是看“笼子”的大臣太过无耻 。如王黼对梁师成“父事之” , “虽蔡京父子亦谄附(梁师成)焉” 。看“笼子”的不要脸 , “笼子”还能牢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