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笼子艺术揭秘宋朝历史上的另类笼子( 二 )


有了这只“笼子” , 宰相想“进退人物 , 随意在手” , 就不容易了 。如咸淳年间 , 贾似道权倾中外 , 但宰臣程元风、江万里等人 , 仍然“微露锋颖” , 公然当众与贾似道作对 。这种情形不光在朝廷 , 地方上也是一样 。
两宋路以下各级衙门 , 从来就没有“一支笔”的说法 , 主官的拍板权还不如现在的村支书 , 副职如同知、通判、主薄等都有通签文书的权力 , 他们一扯皮 , 主官必头疼 。嘉祐六年 , 苏东坡以大理评事判凤翔府 , 芝麻大的小官也敢与韩琦顶牛 , 靠的就是通签权 , 令韩琦抓狂亦无奈 。
网络配图
【赵匡胤的笼子艺术揭秘宋朝历史上的另类笼子】治权被关进扯皮的“笼子” , 那些作风硬朗的文臣感觉很不爽 。熙宁年间 , 王安石就说:“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 , 即治道何由成?”但宋神宗听则听矣 , “笼子”照编不误 , 一方面重用新党搞改革 , 一方面又把旧党首领富弼的女婿冯京任命为枢密副使 , 后又提拔为参知政事 , 时时拖着荆公的后腿 。以吃空额做“笼子”
这是为预防“乱权” 。何谓“乱权”?法度之外的权力也 。封建时代 , 宗室、后妃、外戚等 , 都是可能的乱权分子 。
宋朝起于外戚夺位 , 自己做过贼 , 安能着了贼的道儿?因此对这个群体的限制尤为严格 , 编了不少“笼子” 。如对宗室“赋以重禄 , 别无职业” , 也就是有编制 , 薪水照发 , 而且多多的发 , 就是不让干具体工作;其他如“无后妃预政之理”、“外戚不当预政”等等 , 在两宋皆被抬升为国体 。
防范宗室夺嫡 , 哪朝哪代都有 , 这个就不说了 。单说后妃 , 宋代号称“女子之防尤严” , 后妃多懂得“阃外之事非所预闻” , 并加以守 。哲宗刘皇后在徽宗时被尊为太后 , 因“颇干预外事” , 徽宗“与辅臣议 , 将废之 。”绍兴十三年四月 , 高宗请求他的母亲韦太后“降一指挥” , 韦太后不肯 , 并说:“我但知家事 , 岂预外廷?”高宗当即称颂:“太后知国体 , 故慎重如此” 。
对外戚如同宗室 , 基本原则也是“养之以丰禄高爵 , 而不使之招权擅事” 。关在这样的“笼子”里 , 不少外戚变得很乖 。如《宋史》列传称 , 太宗的驸马王贻永“能远权势”、仁宗的舅舅李用和“推远权势”、哲宗的妻兄孟忠厚“避远权势”、宁宗的岳父韩同卿“善远权势”、宁宗的妻兄杨次山“能避权势”等 , 多不胜数 , 他们因此一概被赞为“得外戚体” 。
由于这个“笼子”比较管用 , 两宋三百年 , 除“烛影斧声”之疑案外 , 宗室几无乱权者 。南宋有士大夫赞道:“本朝历世以来 , 未有不贤之后 , 盖祖宗家法最严、子孙持守最谨也 。”后妃外戚专权 , 亦屈指可数 , 刘光祖做了客观评价:“国家二百余年无外戚预政之祸 , 亦由制之得其道故也 。”
专门给太监制作的“笼子”
网络配图
在宋代做太监 , 比较苦逼 。《官制旧典》云:“皇朝惩唐五代宦官横骄之弊 , 不使典卫总兵、干预政事 , 但专本职而已 。”这是从国家成法的高度给太监做了“笼子” , 监管“笼子”的却是朝廷大臣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