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



庙后山山洞被认定为“东北人最早的家园”
要了解庙后山的故事 , 还得从1978年的考古发现开始 。那一年 , 一声开山取石的爆破巨响后 , 这处被历史尘埃淹没已久的天然洞穴终于重见天日 , 也由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 。从那时起至1983年 , 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考古队伍长年驻扎于此 , 用小铲竹片不舍昼夜地唤醒沉睡的远古文明 。经过4次发掘 , 共出土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哺乳动物化石76种 , 还有少量的骨制品和用火遗迹 。其中 , 出土的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和儿童股骨化石表明 , 早在距今约50万年前 , 庙后山人就已经将这里作为家园繁衍生息 。通过铀系法测定 , 这里是东北地区发掘已知人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 。而肿骨鹿和三门马等动物化石的出土 , 则具有划时代的考古意义 。一系列考古发现 , 让庙后山成为见证悠悠历史的“庙后山文化”的浑厚载体 。
庙后山遗址的发现以及众多遗存的相继出土 , 证明了早在距今约50万年前 , 与北京山顶洞人、周口店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 , 辽东地区也有人类活动 。对庙后山文化的研究还表明 , 这里早期人类文化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对于探索中国远古文化的来龙去脉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称:“庙后山遗址的发现 , 填补了东北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空白” , “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考古界称庙后山为“东北第一人故乡” 。
【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村南麓的庙后山有古人类遗址 , 从1978年开始 , 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 , 从此 , 这座小山名声大噪 , 继而蜚声国内外 。考古发现 , 这里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靠东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 , 距今约50万年 , 被誉为“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
从2012年7月开始的第二次考古发掘 , 截至采访人员发稿时 , 考古人员已经发掘出土石器110件及一定数量的刃类、尖类骨器 。尤其令考古专家兴奋的是 , 本次发掘还出土了食虫类啮齿动物化石及大量大型动物的碎骨 。其中 , 明显烧焦炭化的动物碎骨表明 , 早在50万年前 , 庙后山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用火和敲骨吸髓的食用方法 。此发现目前被列为庙后山考古的最新课题 。


二次发掘发现古人类会敲骨吸髓取食
2012年7月25日 , 庙后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启动 。
截至目前 , 本次发掘历时4年时间 , 国家和省、市、县的专家们已经发掘出包括首次发现的啮齿类食虫动物在内的各类古生物骨骼、动物化石1万余件 , 还有110余件古人类的打制石器 , 以及目前尚未统计的一定数量的刃类、尖类骨器 。本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乔程告诉采访人员 , 所有骨器均由大型哺乳动物较厚的肢骨片制成 , 尽管数量不多 , 但足以表明庙后山古人类使用骨器的技能 , 这是本次考古的一个新突破 。
令专家们倍感兴奋的是 , 本次考古在上次发掘点的东面发现了一整堆灰烬的遗迹 , 初步确定系距今约50万年古人类用火的火塘遗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志刚认为 , “能控制火、用火加工食物 , 是人类踏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