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 二 )


两度参与庙后山考古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说:“之前发掘出来的用火痕迹都是零星的炭屑、烧土块之类 。而这次发现的灰烬所在地点就是个火塘 , 底层铺了一层石头 , 是从洞内就地取材的灰岩 。”
火塘边出土的那些烧焦炭化的碎骨 , 为庙后山考古增添了又一突破性的课题 。罗志刚认为 , 火塘的出现 , 意味着当时的人已经会用火把肉烤熟了吃;碎骨则表明当时食物匮乏 , 庙后山古人类吃完肉后还要敲骨吸髓取食 。这一重大发现 , 对于古人类而言 , 是智慧的见证 , 而对考古工作者而言 , 却是一道新的课题 。
会是东北人的祖先吗?生活在庙后山的这群古人类是谁?
此前 , 关于东北人的来源 , 西方学者惯用遗传学角度计算 , 称东北人是从欧洲或非洲迁移来的 , 时间是距今六七万年到四五万年之间 。
亲身参与庙后山遗址发掘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关莹告诉采访人员 , 西方学者的理论支撑是 , 中国北方古时气候环境恶劣 , 不适合人类生存 。直至距今六七万年前 , 才有古人类从欧洲、非洲迁移过来 。而庙后山考古无疑打破了西方的考古假说 , 它证明庙后山人生活在至少距今30万年前 , 有可能是东北人的祖先 。
关莹的观点得到考古专家傅仁义的支持 , 他说 , 古人类遗址不是随便确定的 , 必须具备3个条件:有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 , 有用火的痕迹 , 有人类化石 。而纵观庙后山遗址的发掘成果 , 石器、用火痕迹、人类化石的出土 , 可以作为东北人或是土生土长本地人的三个证据 。
傅仁义分析 , 庙后山周边环境阶地发育比较好 , 有山有河 , 适合奇蹄、偶蹄类动物生存 , 而古人类在1万年以前基本都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 庙后山有大量动物存在作为食物来源 , 当然也适合古人类生存 。还有考古实物证明 , 庙后山地区在人类处于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3个时期都有人类活动 。更何况 , 庙后山山洞朝阳 , 洞前有阶地 , 距河流高、远适中 , 取水简便 , 涨水又淹不到 , 自然也是人类居住的最佳选择 。
有趣的是 , 庙后山遗址不仅能表明有古人类生活的迹象 , 而且还生活得非常有秩序 。考古发现 , 庙后山古人将洞里分成多个区域 , 每个区域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 , 每一件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 。用傅仁义的话说 , 庙后山人拥有安排合理的“生活居住面” 。很显然 , 庙后山古人不像是过路客 , 而是“土著居民” 。当然 , 考古是用证据说话的严肃工作 , 结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
庙后山将建古人类遗址公园
这次考古工作将持续到2017年结束 。从“东北第一人”到“东北第一缕炊烟” , 庙后山在跨度长达几十万至上百万年的地层里 , 在数以万年计的时间维度间 , 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乔程说 , 尽管考古工作还未结束 , 但鉴于庙后山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 ,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一重要遗址 , 本溪县文广局邀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南大学共同编制了《庙后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2013年8月 , 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 。2014年 , 庙后山遗址保护争取到了国家发改委的专项资金1170万元 , 正式开展山体浮石加固、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 。目前整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