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文言文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七 )


买一本岳麓书社的带有注解和翻译的《古文观止》好了 。
白话文翻译部分可以帮助理解,注解部分可以让你增长古文基本功知识 。一部《古文观止》读透了,以后遇到文言文基本上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
2.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 。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