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之谜:皇太极为什么建造皇寺庙?

说到创建“皇寺庙” , 还要从女真后金时期的蒙古察哈尔部落说起 。蒙古察哈尔部落的林丹汗 , 出生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 。当年 , 满、蒙各部落都有“立长为嗣”的观念和习俗 。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 以长孙身份 , 林丹汗继承了祖父的汗位 , 成为统辖蒙古的“可汗” 。林丹汗继位不久 , 便在蒙古漠南巴林部境内的阿巴噶哈喇山 , 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浩特”(汉语“白城”) , 作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除了实力雄厚之外 , 林丹汗还是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 并握有“传国玺”、“玛哈噶喇”金佛、《金经》三大法宝 , 足已号令蒙古各部落 。
“传国玺”原先珍藏在元朝的内务府 。元代顺帝被明代洪武帝朱元璋打败后 , 携带传国玺逃到沙漠 , 最终死在应昌府(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 , 传国玺不知去向 。200多年之后 , 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一件怪事:他的一只山羊一连3天不吃草 , 只是一个劲儿地在一个山岗下用蹄子刨地 。牧羊人见状 , 将地面挖开 , 惊喜万分地得到了这方“传国玺” 。牧羊人将“传国玺”交给了元代后裔博硕克图汗 。后来 , 博硕克图被察哈尔侵占 , “传国玺”便落到了林丹汗手中 。
“玛哈噶喇”是藏语 , 意为“宝藏怙主” , 译成汉语为“大黑天” , 为藏传佛教中护法神之一 。沈阳“皇寺庙”中的“玛哈噶喇”佛像 , 以黄金铸成 , 高约两尺 , 重1000两 。据有关专家考证 , 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 在甘肃凉州(武威)的忽必烈军营中 , 工匠巴勒布铸造了“玛哈噶喇”金佛 。当时 , 这尊佛像被视为元朝皇帝的护法神、蒙古族的战神 。“玛哈噶喇”金佛曾由五台山转至西藏 。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 林丹汗下令 , 在“瓦察尔图察汉浩特”建造金顶白庙 , 供奉从西藏请来的“玛哈噶喇”金佛 。
《金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佛教经典 。元代大德年间(1297年至1307年) , 奉元成宗铁穆耳之命 , 藏文《金经》被译成蒙文 。尽管林丹汗握有三大法宝 , 但他到处兴兵攻掠 , 专横跋扈 , 贪得无厌 , 最终激起蒙古各部落的强烈不满 。
林丹汗当政时期 , 努尔哈赤的后金国在辽东崛起 。为扩充实力征讨明朝 , 努尔哈赤对相邻的漠南蒙古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八岳特部等部落 , 采取了“联姻结盟”政策 。努尔哈赤先后迎娶科尔沁贝勒明安女、孔果尔女为妃;又将胞弟舒尔哈齐之女嫁给八岳特部贝勒之子 , 从而分化瓦解了林丹汗的势力 。
皇太极继位后 , 采取软硬兼施策略 , 笼络、征服察哈尔外围各部 , 集中军事力量打击林丹汗 。皇太极先后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六年(1632年)、九年(1635年) , 三次征讨林丹汗 。尤其是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 , 皇太极御驾亲征 , 传令归顺后金的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特等蒙古部落出兵 , 在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之一)会盟 。同年四月下旬 , 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10万兵马 , 越过兴安岭 , 驻守都勒河 。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十四日 , 墨尔根一行抵达盛京(沈阳)边门(沈阳西北平罗堡) 。皇太极闻报之后 , 随即命毕礼克图囊苏喇嘛、大臣罗礼 , 带领众多僧人 , 前往盛京(沈阳)边门平罗堡迎接 。第二天 , 墨尔根来到盛京(沈阳)城内 , 向皇太极奉上“玛哈噶喇”金佛、《金经》 。皇太极大礼接见、款待了墨尔根等人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 , 皇太极下令 , 表彰墨尔根等二人 , 赐给每人鞍马、染貂皮帽、貂镶皮袄、玲珑腰带、玲珑撒袋、股子皮靴各一;其他归顺人员也各有赏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