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时的乡党:因为颁布剃发令群起反抗清朝

一纸剃发令到底为何让江南士民怒发冲冠,或许可从反抗士民所作的《江阴答劝降书》中得到答案:“江阴礼乐之邦,忠义素著;止以变革大故,随时从俗 。方谓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 。岂意剃发一令,大拂人心 。是以乡城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 。”满清侵犯的,正是和传统乡党社会内在价值紧密相连的儒家观念——礼乐忠义 。
不论今人心理是否接受,满清征服江南的过程就是如此简单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满清豫亲王多铎兵不血刃地进入南京,那个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似乎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走到了尽头 。
坐镇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对胜利大为意外,一路无抵抗的征伐让他以为天下唾手可得 。多尔衮连忙发出旨意:遣官招抚尚未征服地区 。字里行间仿佛天下传檄可定 。
与此同时他还旧事重提,将入主之初旋颁旋止的“剃发令”搬出来,号令天下剃发易服 。
本来已经不再抵抗的华夏子民,幡然醒悟,那个曾经宣称为崇祯报仇,吊民伐罪的异族政权,要对华夏文明的基础——头发衣冠下手了 。
乡绅在江南反清抵抗中的领导地位
纵然占领了南京,豫亲王多铎仍然披着一件“吊民伐罪”的外衣,他在5月14日发出“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檄,满嘴大清神兵南来是吊民伐罪的口号,且宣布只要投降,对各地方秋毫无犯 。
貌似“为民请命”的檄文,起初着实迷惑了不少百姓,江南诸城望风而降 。在满清官员进入苏州的闰六月初二,苏州士民便向满清官员请减赋税 。实质上,普通百姓无所谓谁来收税,况且明末税负的确有点重 。
然而“剃发令”粉碎了百姓们的幻想,江南沸腾,嘉定、江阴、松江、太仓、嘉兴等地,几乎在一夜间反正,城头插上了大明的旗帜 。一群来自城乡的士绅乡党们爆发出“头断发留”的呐喊 。
在这些反抗的城市中,江阴81日围城以及嘉定三屠最为出名 。
闰六月初二,江阴义民逮住满清派遣的县令方亨,并推典史陈明遇为首反清 。陈明遇自知军事水平一般,便请寓居城外的前典史阎应元入城主持工作 。阎应元义无反顾地率领子弟家丁50余人入城,接过指挥权 。此时团结在他身边的有:江阴训导冯厚敦、孝廉夏维新、诸生章经世、王华、贡生黄毓祺,庠生许用等二十多名地方士绅 。由是,江阴上演了死守81天的奇迹 。
嘉定的故事与江阴大同小异,乡兵市民反清,但各路人马需要协调指挥,这时寓居乡野的两位前明进士侯峒曾、黄淳耀受邀入城,担负起了反清的领导责任 。守卫嘉定的主要人等,都是围绕在侯、黄两家关系网中的士绅,如守卫南门的龚用园是侯峒曾的女婿,除此之外还有两人的弟弟、儿子,以及一些门生故吏 。
乡党反清,乡绅领导,这种模式在各地复制,乡绅成了江南抗清的领导核心,嘉兴有屠象美、李毓新、郑宗彝、徐石麒;松江有沈犹龙、夏允彝、陈子龙、徐孚远、张密等;昆山有王永祚、朱天麟、杨永言;常熟则以兵部主事严子张为主;溧阳的领导乃进士钱国华;太湖则有进士吴易组织的白头军出没 。
有学者认为江南抗清的主力并非乡绅,许多地方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势力,如以贫民为主的太仓乌龙会 。但为何乡绅总以领导者的身份走到台前?史学家邓尔麟(美)在《嘉定忠臣》中总结,嘉定的“父老子弟”代表了三类民众,市民、农民、士人 。而乡绅则给了这种反抗以合法性,因为那些具有士人身份的乡绅代表了明朝正朔 。
一纸剃发令到底为何让江南士民怒发冲冠,或许可从反抗士民所作的《江阴答劝降书》中得到答案:“江阴礼乐之邦,忠义素著;止以变革大故,随时从俗 。方谓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 。岂意剃发一令,大拂人心 。是以乡城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 。”满清侵犯的,正是和传统乡党社会内在价值紧密相连的儒家观念——礼乐忠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