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为何成立百万富翁?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三 )


我要补充的是,张爱玲究竟有多少钱 。上面我们说美国银行有28000多美元,扣除身后事费用后是17000美元左右 。我手上有些张爱玲与我父母的通信,里面有提及财务报告,我父亲在香港帮张爱玲买了一些外币或定期存款 。哪个国家利息高而通货膨胀低,赚的钱就比较多 。我母亲在香港以她自己的名义开了多个银行户口,其中一些是帮张爱玲管理的存款,但也有其他户口是我父母、我三叔宋希与其他亲朋戚友的 。我不清楚哪些钱具体属于哪个人,银行也不会随便给我详细资料,因为他们不可以无故揭人隐私,就算是子女也不例外 。
这里有一张纸条,日期是1996年12月18日,是我母亲的笔迹,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计算“绿簿子”(银行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元 。这不是法律认可的证据,只是一张字条 。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 。如果张爱玲当年带这笔存款回中国,就是个百万富翁了 。今天莫言拿到100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还会给人取笑他在北京买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万港币在内地(或香港)不是一个小数目 。
说到这里,大概已澄清了张爱玲晚年的经济状况 。
回看张爱玲的遗嘱附信,大概意思就是把剩下来的钱给我父母用来照顾身体 。他们两个人给病魔折磨多年,医药费其实远远超过张爱玲剩下来的钱 。现在我的双亲都已经去世了,那些版税收入就另有用途 。
张爱玲在遗嘱附信里说要“请高手译”她的作品,现在她的作品已经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捷克文、日文、韩文、越南文等 。其实它们都是外国出版社自己找张爱玲的国际代理签的合同,他们自己付翻译费 。有些张爱玲的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如《雷峰塔》、《易经》、《少帅》,则用张爱玲的版税入息来支付 。
香港大学张爱玲纪念奖学金从2009年开始,每年颁予一位从内地或台湾来港、于香港大学修读文学科及人文学科之本科在读女学生5万港币,如今已经有三位大陆学生与一位台湾学生受惠 。当年香港大学的奖学金是张爱玲后来成为作家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奖学金得以帮助背景和张爱玲相似的女学生,我相信她会同意这种做法 。
张爱玲五年研究计划由2011年开始,每年一届,持续五届,每届将选出三至五个研究项目进行资助,论文与文字创作资助金额为五万元人民币,纪录片为十万元人民币 。三年来已经有十五人受惠 。实行这个计划,金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出版社[新经典文化、青马(天津)文化、香港与台湾的皇冠出版社]付出的人力,因为行政事务繁重 。
2010年是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香港浸会大学举行了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差不多一百位学者参与,后来出版了论文集《张爱玲:传奇·性别·系谱》(林幸谦主编) 。此外,浸会大学的纪念张爱玲系列活动颁出了首届张爱玲绘画奖,其中冠军奖金为五万港币,后来出版了《印象·张爱玲》一书 。以上活动用张爱玲的版税入息支付 。
2010年,北大百年讲堂举行了“2010北京张爱玲纪念研讨会”,各地学者聚首一堂,包括止庵、陈子善、苏伟贞、郝誉翔、符立中、格非、马家辉、吴福辉、杨联芬等 。以前试办的张爱玲研讨会都会碰到阻力而停止,所以这个会议是大陆的第一次张爱玲研讨会,以后就应该容易得多了 。这个会议也是用张爱玲的版税入息支付,加上出版社的帮助 。
还有一件轶事 。2010年张爱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时,我遇见一位以前的台湾采访人员,她跟我道歉说:“不好意思,打搅你母亲了,我曾在当年打电话给你母亲询问张爱玲死讯,我也知道这是非常心烦的 。”我当时也不知道我母亲心情如何,回来后看到她的日记才顿时明白 。我母亲听见张爱玲逝世的噩耗,当天做了记录:“1995年9月9日,中秋节,倒数661天 。惊闻爱玲噩耗(孤寂中离开人世,是祸是福?),四十余年旧事涌上心头……整天电话不绝,烦愁到极点……总解不开生死之谜 。”她在日记里列了来电名单——郑树森、平鑫涛(数次)、《联合报》陈××以及其他报界人士,“都想拿资料” 。信中的“倒数661天”是指离香港回归的日子 。她“烦愁到极点”后,夜深去听法国作曲家马斯奈(Jules Massenet)的歌剧《泰伊思》里面的小提琴名曲Meditation来解压,“动我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