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为何成立百万富翁?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二 )


以我自己来说,最近作家陈玉慧发表了一篇文章回忆数年前上门来探访我的事 。她写道:“宋家现在是宋以朗一个人住,张爱玲的文件和书稿,全置于客厅一大桌上,再加上一墙壁张爱玲或有关张爱玲的著作,除此,没有别的家具或装饰 。”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无妻无儿,家徒四壁很凄凉,反而这种生活我喜欢得很啊!
林式同将张爱玲家里的物品归类,分为九大块:一、银行财务及税务部分,需要让律师处理,其结果将专函报告;二、家具,包括电视、灯桌、桌子等;三、衣服,包括化妆品等;四、来往信件,分为宋淇夫妇、亲戚(姑姑与弟弟)与其他人的信件;五、作品手稿;六、身份证明,包括结婚证、公民证;七、随身用品:眼镜、假牙等;八、照片;九、书籍 。
他来信咨询我父母需不需要将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运回香港 。他说如果全部装箱,需要让海关检查,并要本人到海关处领取 。我父母回复他说,某些普通东西不需要,如桌子、梯子、电冰箱、电视机 。最后林式同以海运方式寄了十四箱东西过来,包括书籍、照片、衣物、鞋子、手提包、假发、毯子以及两箱手稿 。
1997年,我母亲将一些手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其中包括《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手稿(2004年出版),《海上花》的英文译本打字稿(后来由孔慧怡完成,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少帅》的英文打字稿(2014年9月中英对照版由台湾皇冠出版),《中文翻译:一个文化影响的媒介》的英文演讲稿(已翻译成中文,未发表)等 。在1992年2月25日的信里,张爱玲曾提及一份关于林彪的英文稿,但该稿不在遗物中,现在不知所踪 。
当时我母亲留下了张爱玲遗物中的一些手稿在家里,不知它们可否出版 。我母亲去世后由我处理出版,包括《重访边城》(2008年),《异乡记》(2010年),《雷峰塔》、《易经》的英文打字稿(后来由赵丕慧翻译成中文,2010年出版) 。这里有一件轶事,当时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孙晓明找上门,要求阅读《雷峰塔》、《易经》以完成他的硕士论文,结果我同意了 。不幸张爱玲将两份打字稿的封面掉乱,结果他2009年的论文《天才梦:张爱玲美国时期的生活与写作初探》里面的《雷峰塔》应该是《易经》,而《易经》则应该是《雷峰塔》 。不过孙晓明还是第一个写了有关这两本书的人 。
林式同还去银行把张爱玲的存款取出 。张爱玲在美国有六个户口,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林式同总共找到28107.71元美金 。去银行取钱并不是凭着一份所谓遗嘱就可以拿到的,因为银行不会根据一张纸而将户口金额全数转账 。林式同要经过洛杉矶市遗产承办法庭办理手续,需出示死亡证明、确认遗嘱、确认遗嘱执行人 。完成后,法庭就会发指令给林式同去银行取钱 。外面有一些说法是,林式同没通过法律途径就把钱取出了,因此没有法律效应 。这种说法完全不可能,银行不会随便把钱给人,他们只服从法庭的指令 。
林式同先把张爱玲银行的28000多元美金全数汇给我父母,并列出消费清单,包括黑箱车、冷藏、火葬、租船等花费,以及找遗产承办法庭所用的律师费、所租单位的清洁费、搬运费、电话费、邮费、煤气费、电费、把东西运回香港的运输费等 。林式同告知上述费用估计是11687.03美元,我父母随后就把这笔费用汇还给他 。张爱玲有28000多元美金的存款,当时美元兑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爱玲死后共有20多万港币,这在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网上有人说她生前穷得要拾纸皮来糊口,是无稽之谈 。
没过多久林式同也去世了 。他的太太是日本人,患了老年痴呆症,忘记他是谁,让他痛心,因此他写了一本《你是谁啊!》 。他寄了一份电脑打印本给我父母,应该没有出版过 。书的后语是:“这是一个大时代的一对小夫妻的故事 。这是个不能留学而留学,不愿移民而移民,抗日而和日本人结婚,自认是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要爱国而没有国可爱的人,挣扎着度过了一生的故事 。这故事由老人痴呆症的来临而结束 。它和每一对夫妻一样,期间充满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