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首领为什么被儿子射成箭靶?匈奴篡位的传统

在匈奴的历史发展中,头曼单于是第一个见于史籍的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可是由于他的私心和对美女的偏爱,惹来了杀身之祸,被自己的儿子及部下用箭射成了箭靶子 。当然,能够射死父亲的儿子就更加雄才大略了 。说起头曼单于就不得不说一下单于庭 。单于庭是头曼单于时期修建的,也就是说匈奴从修建单于庭开始有了自己的地域,改变了单纯的游牧经济,有了自己的组织,进入了奴隶社会 。同时也开始有了扩张势力的野心 。战国秦汉之际的匈奴头曼单于庭,中国古书也叫“头曼城” 。《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条下记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 。有人说遗址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境内,也有人说就在巴彦淖尔的五原县 。这是应该值得去考察一番的 。
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战国时代,那时不断威胁燕赵和秦国 。赵国大将李牧就是以抵御击败匈奴而出名的 。如今长城是国际知名的古建筑,而最先开始修筑长城的动因就是为了防范匈奴 。最先开始修筑长城的是赵国,后来燕和秦也就采取了同样的方式 。匈奴的首领第一代称为“单于”,头曼就是第一个自称单于的人,他东征西讨,统一了草原被汉人称为“胡”的各部,开始使用匈奴的名称 。他当政时的势力范围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氏为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派蒙恬进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头曼率部属向北迁徙,到了秦朝末年边防松弛,头曼又悄悄南进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头曼”这个名字可能和蒙古语“一万”有关,本来不是人名而是军衔(率领一万大军的将军) 。但是,这假设颇有争议,我询问了先生,他说因为在古汉语里,“头”字的声母是定母,属于全浊音,和蒙古语的清声母不相符 。
匈奴的兴起,是匈奴国家的创立者头曼统治的结果,《史记·匈奴传》记载:“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 。”说明头曼是第一个称为单于的人 。另据《汉书·匈奴传》,单于姓挛鞮氏,匈奴人称之为“撑犁孤涂单于” 。所谓“撑犁”,意谓“天”;“孤涂”,意谓“子”:“单于”,意谓“广大” 。“撑犁孤涂单于”,直译即“天之子”,意谓“天宇之下的伟大首领” 。这段记载充分反映了氏族部落制度已完全为国家所取代,而氏族部落首领也已转变为国家至高无上的领袖的事实 。不言而喻,头曼统治时期的匈奴社会,正是原始社会趋向瓦解,奴隶制度形成的时代 。因而国家机构的建立,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匈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头曼统治时,匈奴虽然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但由于旧的所有制关系还没有完全消失,而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又很不完善,加上“东胡强而月氏盛”,中原地区又处于强大的秦王朝统治之下,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匈奴势力一直被局限在阴山至河套以北一带 。直到后来冒顿继位后才有较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鼎盛 。头曼单于时期,无法抗御强大的秦军,只得率领部众家小向北迁徙 。蒙恬死后,秦朝大乱,诸侯并起叛秦,被强征戍边的士卒纷纷逃走 。头曼单于乘机南下,重新夺取了“河南地” 。头曼单于之子名冒顿(MODU音:默读),原先被立为储君(相当于太子) 。后来头曼单于所钟爱的“阏氏”(音:烟支,汉代匈奴称其君主的妻妾都为阏氏,直译为后宫女,皇后 。)生了少子 。这个“阏氏”大约是个年轻漂亮的,由于她的得宠,头曼单于遂有心废掉冒顿,而改立少子 。
先生认为匈奴的这套费立制度一定是从中原学去的 。所以废长立幼在部族中说不通,头曼没有明目张胆地废黜冒顿,打算用心计除去冒顿 。当时匈奴的东邻是东胡,西邻是月氏,都十分强大 。头曼与月氏结盟,就把冒顿作为“质子”送到月氏 。以保证结盟的可靠性 。一旦匈奴背盟,月氏就有权杀死质子冒顿 。头曼把冒顿送到月氏为人质以后不久,就发兵进攻月氏 。月氏大怒,欲杀冒顿 。冒顿得讯后盗得月氏宝马逃回匈奴,可以说头曼单于这一阴谋彻底破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