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也困惑:张良无战功却得以善终?( 三 )


因此 , 即使刘邦愿意将“下邑划策”的大功记在张良名下 , 张良也是断然不敢领受的 。既如此 , 让我们来省视被后人推崇为是张良第二大功的“阻止分封” 。“阻止分封”发生在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 。当时 , 刘邦被项羽围困在河南荥阳 , 内心焦虑无比 。手下谋士郦食其向刘邦建议 , 虽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被秦始皇给灭掉了 , 但六国的后人还在 , 他们坚定的追随者也有一定的市场 , 如果想扩大统一战线 , 壮大我们的力量 , 不妨分封六国的后人 。刘邦认为言之有理 , 马上铸造印信 , 准备在第一时间立六国的后人为王 , 以争取他们和自己一起抗击项羽 。
张良闻言大惊 , 列举了八大理由 , 坚决反对分封六国后人 。张良认为 , 在项羽强、刘邦弱的形势下 , 分封六国后人 , 只会有一个恶果——被分封的六国后人随时会投靠项羽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 , 因为项羽实力强大 , 大树之下 , 寸草不生 , 被刘邦分封的六国后人 , 为了自己的生存 , 唯一的生路就是投靠项羽;第二 , 项羽形象正面 , 不像当年的秦始皇一样是人民公敌 , 既然如此 , 刘邦又有多大的把握能确保六国后人一定会站在自己的一边呢?天资过人的刘邦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 第一时间派人将铸好的印信予以销毁 , 分封提议就此罢止 。
网络配图

此即为张良被后人称颂的第二大功劳 , 有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似乎也没有 。
因为 , 分封六国后人以争取民心 , 第一个实践者是项梁 , 项梁扶立起来的是楚国后人熊心 , 熊心被命名为楚怀王 。项梁死后 , 楚怀王熊心认为自己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 , 他横下一条心 , 搞了几个大动作 , 给项羽下了不少绊子 , 直接成为了项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项羽大封天下之后 , 冒着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风险 , 派人谋杀了楚怀王 。从此之后 , 这件事情就成了项羽本身的一个把柄 , 一直被对手揪来揪去 。作为一个做事缜密的人 , 张良对于刚刚过去的这段往事一定不会陌生 , 也不应该陌生 。既有前车之鉴 , 张良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就显得十分自然 。因此 , 阻止分封只是正常人的正常思路 , 说此举显示了张良的雄才大略 , 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
刘邦对于张良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 , 决胜千里之外” , 而张良的这些重大贡献中 , 既没有显示出“运筹帷幄”之势 , 也和所谓的“决胜千里之外”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那么 , 张良介入过具体的战略或者战术吗?如果介入过 , 他有过辉煌的战绩吗?张良的人生历程中 , 到底有没有过“决胜千里之外”的人生传奇呢?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 , 张良最初的计划也是单干 , 他试图组建自己的武装 。但是 , 令人汗颜的是 , 张良大张旗鼓地吆喝了很长时间 , 也只忽悠来一百多人 。如此势单力薄 , 显然干不成什么大事 , 张良只好罢手 , 决定投奔更大的山头 。这就是“神人”张良出道之时的尴尬经历 。
张良起兵不成 , 就投奔了项梁 。在项梁的麾下 , 张良做了一件得意的事情 , 那就是成功地说服项梁封韩国的后裔韩成为王 。此事张良居功至伟 , 因此 , 张良被韩王成封为申徒(申徒约略相当于诸侯国的相 , 只是张良管理的事情更多) 。不仅如此 , 张良还从项梁那里要来了一千多名士兵 , 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从前韩国的领地作战 。项梁为什么对张良如此慷慨 , 不仅言听计从 , 而且还给兵给粮?这也许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 张良的祖上曾经连续五代做韩国的相 , 而项梁的祖上则世世为楚将 , 二人同是名门之后 , 相互之间自然易于沟通;第二 , 张良在当时是个传奇人物 , 他曾在博浪沙用大铁椎袭击过秦始皇 。张良是韩王的申徒 , 对部队有绝对的指挥权 , 他的战场处女秀 , 战绩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