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皇帝康熙三大暴行仁君形象遭质疑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皇帝这个职位上时间最长的君主 。康熙执政时期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在世人的眼中可谓是完美的君主 。然而在封建制度下这样的专制独裁难免会施加暴行,但跟绝大多数皇帝一样,康熙的执政也不是完美的,甚至还对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今天,我们要盘点的就是康熙在位时的三大暴行——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
平三藩屠杀平民且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 。这里不必长篇大论,就引两则相关史料也可见一斑 。
《清史稿.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 。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网络配图
这份上疏是什么时候写的?所谓当年运粮行间是什么,荡平是指什么时候的荡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查一下《清史稿》的原文就知道了 。“王骘,字辰岳,山东福山人,……康熙五年,典试广东 。历刑部郎中 。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 。”
“时以太和殿工,命采蜀中柟木 。骘入觐,疏言:四川祸变相踵……”
可见这份上疏就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所谓“当年运粮行间”,就是指康熙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那么这个所谓的荡平自然就是指康熙时期清军镇压吴三桂反抗,荡平四川云南了 。
荡平之后,“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和清军是脱不了干系的 。
其实不仅是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
这里说的就更明确了“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联系到清军一向有屠杀平民的传统,再加上清朝方面的官员也不会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这类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 。无论以什么理由作为借口,如果一个皇帝手下的军队有大肆屠杀平民的行径,那么这样的皇帝再将其称为仁爱,那也是很不妥当了吧
暴行之二:迁海残民十余年
迁海残民十余年首先值得一提的沿海迁界在康熙时期的强化,沿海迁界造成的惨重后果前面已经部分叙述 。
沿海迁界可以看《南明史》中的相关记载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
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 。
网络配图
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 。“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 。“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