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或的意思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或的意思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必:一定 。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出自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醒心亭记》 。文章描写欧阳修等人登亭游山的乐趣,热情地赞扬了欧阳修忧国忧民以普天下之乐为乐,而不愿一己独乐的宽阔胸怀,也透露了作者对自然恬静的生活的向往 。
《醒心亭记》原文醒心亭记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 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或的意思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的翻译】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 则其心洒然而醒 , 更欲久而忘归也 。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 而名之以见其实 , 又善者矣 。
虽然 , 公之乐 , 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 ,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 , 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 , 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 , 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 , 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

《醒心亭记》翻译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 。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 。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 , 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 。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 , 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
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 。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 , 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 。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 。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桓錾浇锹?,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
像欧阳公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几百年才产生一个 。今天和他同游的宾客还不知道欧阳公那样的贤人是很难遇到的 。千百年后 , 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瞻仰他的遗迹,而想要见他的人,就会因没有与他同时代而感叹 。到那时,才知道遇到欧阳公真难 。
如此说来,凡是现在与欧阳公同游的人,能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曾巩又能够用这篇文章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
《醒心亭记》注释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
滁(chú)州:宋州名,属淮南东路,今安徽省滁州市 。
涯:边际 。
欧阳公:即欧阳修(1007-1072年)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作州:任知州 。
构:建筑 。
几:将近 , 接近 。
得:寻到 。
即:到达 。
滋(zī):生 。
嘉(ji?。好?。
洒(sǎ)然:不拘束的样子 。
即:猜想 。
所以然:可以造成这种醒心的效果 。
韩子退之:即韩愈,字退之 。
《北湖》:韩愈的诗歌作品 。
其实:这个地方真实的情景 。
吾君:这里指宋仁宗 。
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
无为:清静丽无所事事 。
给(jǐ)足:富裕,丰足 。
且良:泛指有才能 。
夷(yí)狄(dí):泛指少数民族 。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崩的统称 。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
隅(yú):角落 。
寄意:寄托自已的心意 。
殁(mò):死 。
始:才 。
托名:依托他人而扬名 。
《醒心亭记》赏析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滁州之西南~使巩记之 。交代了写《醒心亭记》的有关背景及写“记”之缘由 。在介绍“醒心亭”之前,作者先介绍了“丰乐”亭 。“滁州之西南”,示方位;“泉水之涯”,写环境;“欧阳公作州之二年”,记构亭时间:文笔交代简洁 。
作者所以写丰乐亭,用意在于以丰乐亭作背景,一方面引出醒心亭的位置,丰乐亭往东几百步的高山上;一方面交代了“醒心亭”的环境 。写“丰乐亭”就是在描绘“醒心亭”的画面背景 。作者行文纤徐曲折,不开门见山 , 直至段尾才开始点题 。这并未使人感到烦琐 , 而是使画面更加丰满 。
第二部分: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又善者矣 。写醒心亭之胜,作者以“饮”和“望”两字,概括区分了“丰乐”、“醒心”二亭不同的用途:前者用于饮酒,后者用于览胜 。一个“望”字,总领景致之叙:群山相环,云烟弥漫,旷野无垠,草木茂密,泉水清冽,山岩峻秀 。
作者所以写“望”中之景,是为了引出“望”中的感受:耳目一新,心中畅然清爽,从而点明醒心亭所以名“醒心”的原因,并进一步指明“醒心”一词的出处及典故 。
第三部分:虽然 , 公之乐~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文眼在“乐”字上 。承上段“取乐于山泉”,引出“公之乐,吾能言之”,这句总领全段 , 来说明欧阳修之“乐”的内涵 。第三段有两处璧瑕:其一是,曾巩把“夷狄乌兽草木”,列在一起 。
反映出了他的“大汉族”的封建正统意识,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歧视;其二是,曾巩把当时的宋王朝的统治讴歌为“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 ,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是失实的 。虽然,这是当时文章通行的一种时代局限,但毕竟是白璧之瑕 。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也不是太平盛世的一种移情只不过是在被贬蒙诬中 , 表现了一种旷达的情志而已 。滁州是个小州,无从施展抱负,只好纵山水之情罢了 。
第四部分:若公之贤~其又不喜且幸欤!文眼在“难得”二字 , “几百年才能有这相的” , 写欧阳修之贤难得 。现在的人,还没有理解这一点,但百年、千年之后 , 人们一定会确认这个问题 。蕴含的意思是:历史自有公论 。当世人不能理解欧阳修 , 后世人自垫有公论 。这是曾巩的一段曲笔 。
《醒心亭记》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八月十五日,曾巩随父北上,在赴京途中曾巩去滁州拜访了欧阳修,留连二十天 。这篇记就是在滁州应欧阳修之请而作 。
《醒心亭记》作者介绍曾巩,字子固 , 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青年时,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名闻四方 。与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王安石推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 。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 。历任齐、襄、亳等州知州 , 官至中书舍人 。其散文平易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