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何在殉国前秘密安葬魏忠贤遗骸

崇祯皇帝与魏忠贤是死对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奇怪的是崇祯为何在上吊自杀的五天前秘密安葬魏忠贤的遗骸?他不是恨魏忠贤吗?魏忠贤不就是被他铲除的吗?崇祯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魏忠贤曾经是掌权者,生前的确做了很多坏事,但连很多历史学家都承认,魏忠贤治国理政的的确很有一套,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说,魏忠贤如果不死,大明能多撑十年 。
魏忠贤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 。在当时,魏忠贤的下场可以说是民心所向,大快人心 。崇祯皇帝的一系列做法使他有了圣明之君的称呼,他也因此洋洋得意 。可是在魏忠贤死后17年,就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城时,崇祯意外地下令秘密安葬魏忠贤遗骸,墓址就在碧云寺,这可是魏忠贤生前看中的风水宝地 。
网络配图
崇祯在国难当头、大兵压境地时候居然有心情去安葬曾经最痛恨的贼子的遗骸 。崇祯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对一个已经死了的仇人如此好肯定是有原因的 。
他的哥哥明熹宗驾崩前曾说过:“魏忠贤是贤良之人,可计大事!”一般人认为,明熹宗是个没头脑的昏君,他说的话不足为信 。魏忠贤是他的宠臣,他放心地将权力交给魏忠贤,在他死前肯定会夸赞魏忠贤 。但是也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明熹宗也许真的认识到魏忠贤的处事能力 。
魏忠贤的确为人心狠手辣,对权力欲望很大,但他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尤其在事关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的立场上,表现出深明大义 。很多人骂秦桧,因为秦桧卖国,但魏忠贤并不卖国 。看人不能太绝对,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力,确实有残忍歹毒的一面 。但他大胆启用辽阳战役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还果断罢免畏缩的袁崇焕,甚至抛开私怨,推荐赵南星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魏忠贤在事关国家利益时还是很有正义的 。
崇祯继位时,大明已经危机四伏,很多难民揭竿而起,关外清兵已经壮大,大有随时进攻关内的势头 。在这种时候,朝廷需要一个强人能独当一面,即便不能改变大明注定败亡的大势,但至少可以保证大明短时间内不土崩瓦解 。崇祯皇帝不喜欢魏忠贤,魏忠贤的确对他有威胁,借着朝廷里的倒魏势力,崇祯最后铲除了魏忠贤 。
网络配图
老实说,崇祯不是个有能耐的皇帝,不会用人,做事情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过度小气,不重视军队的建设 。当清兵快打到北京城时,崇祯本可以迁都,他自己也想迁,大部分大臣也赞成 。崇祯找来了一位重臣,对他说明天上朝时你带头提出来迁都,这样即便最后迁都不成,自己也好挽回面子 。第二天上朝时,这位重臣提出迁都,结果一位不识趣的臣子说绝不能迁,不然怎么怎么样 。那些赞成迁都的大臣们了解崇祯的性格,好面子,好猜忌,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支持迁都,崇祯可能还会埋怨,于是都不做声 。最后崇祯没有迁都,这是无比错误的决定!崇祯性格软弱,意志不够坚定,这从他最后上吊自尽可以看出来 。一个王朝在统治的末期最需要的是强人,而不是软弱的君主 。
崇祯一直认为铲除魏忠贤是他的杰作,他对此洋洋得意,失去了谦虚的本性 。魏忠贤死后,他重用了东林党人,相当多的东林党人胆小怕事,一到关键时喜欢退让,怕打仗 。清兵最后能打败明军的重要原因是民风彪悍,软弱的东林党人注定不会扭转明亡的局面 。袁崇焕最后居然与皇太极私下里“和谈” 。
崇祯皇帝有理想,但缺少能力,为人苛刻,喜欢猜忌 。因为信不过大臣们,他做皇帝的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很多有心报国的忠臣得不到崇祯的信任,最后只能郁郁寡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