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可挡十万精兵( 五 )


上文中“帝”是指晋文帝司马昭,陈勰是他比较重视的一个人,有才干,“明解军令” 。因此,司马昭令他学习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 。这里的诸葛亮阵法应该就是指八阵图,司马昭下令让陈勰这样一个有才干的人学习八阵图,而不派其他的人,从侧面说明八阵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般的人要学会它有一定的难度 。
八阵图除了自身复杂性和难懂性这些特点外,在流传过程中,它又被人为地改变,从而变得更复杂,更难懂 。《宋史·兵志九》载:
黄帝始置八阵法,败蚩尤于涿鹿 。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 。晋桓温见之曰:“常山蛇势 。”此即九军阵法也 。至隋韩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 。靖以时遇久乱,将臣通晓者颇多,故造六花阵以变九军之法,使世人不能晓之 。
据上文,(唐)李靖就为了让人不懂八阵图军事要领,而故意改变它 。八阵图本来就具有复杂性、难懂性,经李靖一变,后人就更难通晓之 。
任何一种可用于实战的阵法都具有一定时效性,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说诸葛亮所作八阵图在三国及以后一段时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双方军事装备、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革,八阵图也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魅力 。《金史·夹谷清臣阿不沙传》载:
一日,上谓宰臣曰:“人有以《八阵图》来上者,其图果何如?朕尝观宋白所集《武经》,然其载攻守之法亦多难行 。”清臣曰:“兵书皆定法,难以应变 。本朝行兵之术,惟用正奇二军,临敌制变,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故无往不克 。”
上文明确阐明了兵书的缺陷性——“难以应变”,这也是夹古清臣在回答自己主上关于八阵图问题所给予的答案 。他明确认为行兵之术,在于正奇,强调变化,而非恪守兵书 。至于他的主上,虽然问臣子八阵图的效果如何,但又马上说他自己看《武经》,觉得里面所载攻守之法多难行,暗含他对八阵图的看法——多难行 。是什么原因导致八阵图在这个时候多难行?应该是阵法自身所具有的时效性 。孔明当年推演八阵图,主要是为了应付曹魏集团强大的骑兵,当战争的时间、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发生变化时,若一味地迷信兵书,而不顺应形势变化,要想取得战争胜利无异于缘木求鱼 。
因此,当八阵图这种阵法不适应当下战争情况时,研究和熟悉它军事要领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它渐渐走向历史的故纸堆,甚或直接失传 。后人想要探索它本来面目时,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一定复杂性,就算在当时,也仅有少数智力非凡的人掌握它,在当下它甚至已失传,人们就很有可能把它加以神秘化 。而这种神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建立在它本身已经失传或者众人都不了解的基础上的 。若没有这一点,任何神话都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神话多产生于人类发展早期原因也在此 。
二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后人对他的推崇是八阵图神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
如果说八阵图本身特点是它神化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那么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后人对他的推崇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其神化的充分条件 。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其生前就“声烈震于遐迩”,生后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受到人们推崇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他不仅得到蜀汉老百姓的尊崇,连敌对方也对他敬重有余,当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时,“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