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十大杀人利器之首的血滴子究竟是什么样?

血滴子的最初登场
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 。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以雍正轶事为题材的,有胡蕴玉《胤禛外传》、孙剑秋《吕四娘演义》、紫萼《梵天庐丛录》、蔡东藩《清史演义》、燕北老人《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等等 。这些小说言称借史实演绎成篇,其实都是择采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而成 。其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艺术形象:“血滴子” 。
据史书记载,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白天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 。由于他死得非常突然,于是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 。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为不满清廷统治,上书川陕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对方反清复明 。雍正就此案大做文章,肆意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 。吕留良一家遭满门抄斩,其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 。年仅13岁的吕四娘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 。她巧逢武林高手甘凤池,遂拜其为师 。甘凤池向吕四娘传授了飞檐走壁、剑术等武艺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潜入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其头颅,提首级而去 。民间又盛传,雍正下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易州泰陵地宫 。
从凶器到毒药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 。
在文人笔下,雍正被刻画成精谙武艺、神通广大的阴谋家,他豢养了一批技艺绝伦的侠客力士,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能取敌人的首级于千里之外 。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 。据传,雍正的八弟“阿其那”、九弟“塞思黑”都是为“血滴子”所杀 。显然,此类荒诞不经的描写不能作为信史 。然而,雍正能登上宝座,除了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 。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
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 。在小说家们的描写里,这是一种半圆形的东西,内藏一圈锋利无比的快刀,用时就把它扣在对方的头上,开动机关,就把人头轻易地割下了 。小说中的雍正靠着这件武器打遍江湖无敌手,最终篡夺了皇位 。血滴子位列满清十大杀人武器之首,到底长得什么模样,是否真存于世,世人一直众说纷纭 。主要流传有三种说法:
武器说:
暗器 。据小说野史记载,“血滴子”是茅山道人泉青发明的一种威力强大的暗器,两面是锋利的刀刃,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拳套 。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带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故被称为“血滴子” 。
毒药说:
“血滴子”确有其物,里面所贮者为一种极毒的毒药,这种毒药系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炼成,只需一滴就令人全身溃烂而死,故称“血滴子” 。这种毒药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出产于广西境深山中 。苗人箭头上所敷的“见血封喉”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 。野史里,雍正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要他暗中寻访这种毒药,并研究熬炼和解毒的秘方 。此事遂被演绎为雍正炼制血滴子 。
组织说:
在一些影片中,血滴子是雍正身边的一个秘密组织,功能类似于明朝的东厂 。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地下特务活动,为皇帝铲除异己,比御林军和禁卫军还要贴近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