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二次鸦片战争:竟是咸丰帝的主动挑衅( 四 )


通州交涉的一波三折很好地反映了中西外交在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咸丰帝在派遣载垣出京时,曾谕令“如再有要求,可许则许,亦不必请旨”,而载垣在通州见到额尔金的代表巴夏礼和威妥玛时,也表现得极为客气,全盘接受了各项条件 。至于英方提出的带兵护送使节上京,中方做出妥协,同意额尔金保留不超过400名卫弁 。但咸丰帝毕竟也有“万难允准之条”,比如他对英使“长住京城及随时往来”就持明确的抵制态度,要求“均作罢论” 。因此,当载垣一行在9月17日再度会晤巴夏礼,接受后者呈递的法国续议条件及额尔金的新修正案时,矛盾马上就激化了:额尔金要求“互换和约时,所有国书须亲呈大皇帝御览”,“玺书亦应交本使带回呈递”,为之前所未闻 。
载垣的反应是采纳咸丰帝在他们出京前想出的“妙计”—皇帝在展示过他的幽默感之后,又生出了更发散的思维 。他宣称:英方先遣使节巴夏礼“系该夷谋主”,一旦谈判破裂,载垣应“将该夷及随从人员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简言之,要借扣押谈判代表来要挟联军方面就范 。且不说巴夏礼的权限和影响力远没有清方臆想的那么大,南宋末年贾似道私扣元使16年,后元军倾巢南下、一年即灭南宋,分明是血淋淋的前例 。然而载垣受了这番怂恿,居然真的在18日上午命令僧格林沁逮捕巴夏礼一行39人,解送北京收押 。
巴夏礼等人被捕后,联军主力马上开始朝张家湾进军 。21日,僧格林沁的35000名马步军在八里桥被联军的阿姆斯特朗野战炮打垮,伤亡1200余人 。这位主战最力的王爷马上照会英方,大谈“我两国原无深雠大恨,无论如何用兵,终归和好”,似乎自己格外热爱和平 。咸丰帝则在惨败的第二天出奔热河,把27岁的皇弟、恭亲王奕訢留在京城“督办和局” 。奕訢本来还想用39个人质和额尔金讨价还价一番,但10月6日,联军已经进抵北京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奕訢和他的岳父桂良匆匆避往卢沟桥,临行前释放了巴夏礼等8人 。13日联军入城后,发现在通州被扣的39人已有20人被清方处决或病死,为惩戒咸丰帝的失信,英军第1师于10月18日纵火焚毁了圆明园 。
至此,清方已经无牌可打 。10月24日和25日,回城的恭亲王在礼部大堂分别与英法使节互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署了新的《北京条约》 。与两年前的《天津条约》相比,中方付出的赔款总额由银600万两增加到1600万两,被迫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华工出国,允许自由传教并发还之前没收的天主教教产,英国还割得九龙司地方一区 。为酬谢“调停有功”的俄国,中方又付出了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
此时此刻,蜗居在热河行宫的咸丰帝已经完全丧失了昔年励精图治的气象,仿佛是为了自暴自弃,29岁的皇帝开始寄情声色,以醇酒妇人自戕 。当然,另一种解释可能更说得通—他深知回銮北京后势必要和获得“亲递国书”资格的英法使节打照面,与其屈辱地面对国将不国的现实,不如逗留在热河,以宴饮和放纵消耗所剩无几的健康 。1861年8月22日,30岁的皇帝如愿以偿地驾崩,终其一生也没有会见过不愿“跪拜如仪”的洋夷—站在他的角度,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


【解密第二次鸦片战争:竟是咸丰帝的主动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