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上一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不辞长作岭南人

来源:今日惠州网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上一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章插图
罗浮山常入诗文中 。惠州日报采访人员王建桥 摄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上一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章插图
西湖风光令人流连 。惠州日报采访人员王建桥 摄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上一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章插图
东坡祠一隅 。惠州日报采访人员李松权 摄
惠州山长水阔,万物生灵,自带诗酒之气 。岭东之雄,罗浮之仙,西子之秀,一千年以来,文人墨客反复诠释,慷慨比兴,把惠州地理人文魅力浓缩成为可堪仔细品读的诗句词章 。或许大多数人未曾想到,当时有感而发,落笔写就的竟是万人争诵的名篇,以及绵延千年的诗意 。
诗意之境
旧时惠州,是宋人汪应辰笔下的那种“天样远”,也是边陲重地,国之门户 。这片云渺水茫之地,与生俱来的飘渺、宁静,加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淳朴民风,雅致和亲切,让过往人们淡忘羁旅疲倦、宦海沉浮 。
功夫在诗外,诗外处处有胜景 。大自然造物之手慷慨赋予惠州高山大海,以及江湖峡涧 。大洋浩瀚,罗浮巍巍,东江蜿蜒,西湖如镜,而惠州山水之美,又并非这几者简单地相加 。
行走惠州就是欣赏一轴长卷画,山势挺拔,碧水回环,参天大树掩映着蜿蜒小径,山水间充满了深不可测的神秘感,清代惠州贤太守程含章感叹大自然造物之奇妙:凡此山川之雄丽,允宜人物之瑰奇 。
罗浮山,这个被东晋道教学家葛洪选为炼丹之所的岭南第一山,满足了人们对“仙境”的无穷想象,这里湖光可鉴,叠嶂环抱,雾锁山林 。林间洞壑清幽,人影仙迹错综交织,正是领略大自然神韵的好地方,苏东坡在《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中写道:“朱明洞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写出了罗浮山的独特风貌 。
西湖是今天惠州一张闪亮城市名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千百年前就以天成之景域,是历代400多文人墨客濯洗心灵的胜地,成为各地人们踏足惠州的一大理由 。西湖内,一汪大湖撑开天地,杨柳夹岸,绿树簇拥中的泗洲塔挺立于侧,构成了秀丽山水画的粗线条 。湖面清风徐来,波光潋滟,鹭鸟翻飞,春暖花开中蕴含无穷生机,秋水晚霞里有写不尽的人生悲欢 。苏东坡为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一句“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道出西湖独特秀美,勾勒出岭南别样风情 。
山水相逢处,往往是故事的源头 。
诗中惠州
清丽与厚重在这片土地交融杂糅,形成了厚重的人文土壤,“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作为一个地域标签,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
境遇不同,心情各异,或慕名而来,或长途暂歇,或贬官谪居,命运让他们在惠州相遇,劳碌困顿之途却收获了惊喜 。
放眼便是翠峰如簇、残阳归帆、杨柳堆烟、芳草凝绿、香园小径……这些诗词世界里的画面一个接一个轮播,稍谙音谱,谁无拨弦之想 。
在惠州落脚、落笔,成为常见的连贯动作 。打开与惠州有关的诗词,便是厚厚的一本 。除了苏东坡,唐庚、杨万里、刘克庄、白玉蟾、文天祥、罗从彦、湛若水、伊秉绶、宋湘、梁鼎芬、康有为等一批名宦重臣、文人学者相继踏足惠州,400多位历史文化名流均与惠州有着较为密切关系 。作品见诸文献的外籍作者多达3000余人,诗作接近4万首,作者、作品数量与《全唐诗》相当 。
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被“惠州风物之美”深深触动的苏东坡,写下了587首诗词、散文和序跋,当中不乏千古传诵的佳篇,其诗作《惠州一绝》中赞颂惠州物产诱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传遍大江南北,惠州的诗意也绵延千年 。
人生与美景相逢,下笔便是画 。
苏东坡的《江月五首》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明人徐勃笔下的西湖是“十里湖山碧树齐” 。宋人葛长庚眼中的罗浮美景是“飞云顶,在石桥高处,杳霭之间”,白玉蟾写罗浮山的“五色珍禽绕石楼”,别有一番景致 。杨万里的“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让惠州西湖再次名扬天下,传颂至今 。
歌且慷慨,人间离情可成诗 。
一些作品中的惠州,是遥远而陌生的 。诗词作者或并未踏足惠州,但把惠州作为诗词中主要地点,或者在内文提及惠州某个地方 。这类诗词多为赠别诗,如北宋陈师道的《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汪应辰的《送陈德润赴惠州》、王安石的《送子思兄参惠州军》等 。惜别之情,对仕途、功业的期许和家国情怀混合,今天读来仍然容易让人感受到一股奇妙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