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上一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不辞长作岭南人( 二 )


世事变迁,怀古叹今自有一番新韵味 。
有“灵魂”的景物是一首别具意象的诗 。惠州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太多惊心动魄和悲欢离合,诗化的描摹,未远之时光,旧梦可续,如“东江才子”王映楼《朝云墓》所写:美人埋骨土犹香 。
王映楼、黄遵宪、宋湘、江逢辰等名家均有精彩作品,古迹、历史、人物同步呈现,赞美、感叹、无奈交织其中,构建了惠州宏大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世人对惠州人物风情的特殊情感 。
沿前人足迹,袭先贤遗韵,寻出贯穿千年文脉 。
东坡写惠州,后人写东坡,传统文化在惠州薪火相传,惠州日益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也在文化追踪中日益清晰 。
杨万里,这个与惠州同样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南宋文人,成为咏叹惠州、追寻坡公足迹的代表 。他不仅写了《舟中望罗浮山》《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解舟惠州东桥》等反映惠州人物风情的篇目,还特意追寻坡公足迹,写了《正月十二日游东坡白鹤峰故居其北思无邪斋》,一句“诗人眼底高四海,万象不足供诗愁”,令人回味无穷 。宋湘的《东坡故居》写道:“下堂复升堂,徘徊见遗井”,坡公在惠州的生活场景犹在眼前 。
诗意绵延
当今的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面孔 。唯有散布于各角落的文化印记,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 。千百年前烙着“惠州”印记的古典诗词,连同诗词背后的人文底蕴,成为今天惠州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不断彰显着城市魅力 。
诗词改变了惠州,此言毫不为过 。晚清才子江逢辰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而坡公让天下不敢小惠州的利器,就是诗词 。
时光留不住一个个从惠州走过的诗人,却留下了他们大量诗词作品,并赋予让天下人重新认识惠州的特殊使命 。惠州在宋朝是典型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气候湿热,很多罪臣都流放至此 。苏东坡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石破天惊,成为当时推介惠州最好的广告语,“恶远军州”等标签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岭南风情,“其名赫然播四方” 。
城市形象分由负转正,青山绿水在全国范围的关注度自低而高 。东坡及后来者对罗浮山、西湖景致的诗化展现,让惠州成为厌倦庸俗成功学的人们的理想居所,而景致本身,又成为历代人们踏足惠州的一大理由 。今天惠州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风景和诗,很难分辨其功孰大孰小,因为两者一直互相成全,交融发展 。
诗词给惠州留下的另一笔财富,是触发了人们对惠州之美的感知 。而诗词自身,在笔墨挥洒以及口耳相传中得以传播,在惠州掀起了潮流,形成独特文脉,成为城市铿锵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
千载风云转眼过,一城烟柳犹戏风 。
文化多元化趋势大有越来越快之势,诗词文化在惠州没有走弱,反而以厚实的时代韵味,吸引新老惠州人一路追随 。文化的印记,越来越多出现在百姓生活里 。新的发展起点上,惠州的发展轨迹,一头锁定国内一流城市目标的宏伟目标,另一头也永远牵绊着,民族传统文化深处的记忆 。
链接
惠州一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题惠州罗浮山
【宋】周敦颐
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 。
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 。
九日无酒
【元】方回
陶杜休官窘可知,更怜坡老惠州时 。
三人九日俱无酒,一笑千年各有诗 。
我辈固穷生事拙,今秋悭雨菊花迟 。
典衣不办杯中物,空嗅青英有所思 。
正月十二日游东坡白鹤峰
故居其北思无邪斋
【宋】杨万里
诗人自古例迁谪,苏李夜郎并惠州 。
人言造物困嘲弄,故遣各捉一处囚 。
不知天公爱佳句,曲与诗人为地头 。
诗人眼底高四海,万象不足供诗愁 。
帝将湖海赐汤沐,仅仅可以当冥搜 。
却令玉堂挥翰手,为提椽笔判罗浮 。
罗浮山色浓泼黛,丰湖水光先得秋 。
东坡日与群仙游,朝发昆阆夕不周 。
云冠霞佩照宇宙,金章玉句鸣天球 。
但登诗坛将骚雅,底用蚁穴封王侯 。
元符诸贤下石者,祗与千载掩鼻羞 。
我来剥啄王粲宅,鹤峰无恙江空流 。
安知先生百岁后,不来弄月白萍洲?
无人挽住乞一句,犹道雪乳冰湍不 。
当年醉里题壁处,六丁已遣雷电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