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由来?( 三 )


邵根伙深知,只有在市场空缺的情况下,才会有机会,他的每一个人生与事业的选择,都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在适当的时候,以一种方式走上舞台,迅速抓住人们的视线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并且“再将鸡养成凤凰”是邵根伙的一贯思路 。这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气 。因此,也许大北农一开始经营饲料时只赶了“饲料热”的一个尾巴 。但邵根伙迅速定位自己公司,将其放在产业链的上游,通过技术强化产品优势,通过市场固化品牌优势 。这样,便将“尾巴”做成了“牛头”,至今,“预混料”依然是大北农的基础产业,是她不断扩大与发展的基础 。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动物保健、种业与种猪,按邵博士的说法,中关村除了成为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以外,还应成为中国农业科技的源动力与同义语 。因为这里集中着中国最强大的农业人才队伍,从院士到普通的学生,一点也不比IT人才少 。加上21世纪是生物世纪,中关村理应在农业上有所贡献与突破 。而且,这个产业对中国的意义与影响应比IT更大 。事实上,正如邵根伙博士所指出的,某些学者也在呼吁“两村携手”的问题 。而“两村”,一个是指中关村,一个就是农村,只不过邵根伙是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一种现实的问题 。而在邵根伙的语境下,他们所倡导的概念会有力地推动大北农真真正正地“大”起来,这又是一种“延伸力”的思路 。
按他的想法,几年之内,在中国2400个县内,每个县有3名大北农员工组成的农村服务工作站,这样,单是这些员工数量就有7200人,考虑公司其他产业的发展与跟进,邵根伙的“兵”要超出万人 。那时他又将有什么样的憧憬?那时,大北农又将为中国农村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有那种使命感与理念**吗?邵根伙会用一句话来消解这些问题:憧憬与使命感也是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驱动力也就是一种憧憬与使命感 。邵根伙的办公室就是会议室,也许由于公司网络覆盖到20多个省市,在他的概念里,会议室是最好的办公室 。这样看来邵一定会忙得很,而事实却是,他用充裕的时间考虑着大北农的整体战略,并用博士的逻辑能力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 。在这个庞大的管理系统中,他开始有意识地注入文化 。邵根伙最大的成功是敢于放权,而最大的奇迹在于,放权后,下面没有滥用职权的现象 。邵的这种驾驭能力还真值得研究,他称,他只管七八个人 。包括几个副总裁和一些中层领导,然后层层地将整个公司抓起来,“纲举目张”用在这里很形象 。但让人困惑的是邵根伙如何将管理链条一环环地联接下去,也许,他最初的创业伙伴一个也没有离开,只能说明他个人魅力的一部分,因为在管理层面上,需要的是能力与天分,但邵根伙“简单”地将一切归结为大北农的文化 。
不论是“科技兴农,争创一流,共同发展”的企业价值观,还是“报国兴农,成就自我”的企业理念和“不抽烟不酗酒”等八项守则,无不证明大北农文化言语与行动的统一;让别人惊奇的是,邵在事实上将大北农变成了一所学校:组织各类专家科研攻关、培训员工、培训农民,大北农又联合中国农科院主办了中国农民大学,成立了大北农发展学院和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 。每个员工在入职前都要经过严格训练与艰苦学习,让大北农的企业文化成为一种企业的公共语境,在这些骨架上,通过制度建设,使得企业文化得以成熟 。这种文化的塑造力十分强大,间接地,也结构了大北农 。另外,大北农推出了科技奖励和奖学金,以一种社会公益的姿态来进行市场的攻略,在这一点上,邵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 。邵的一句话很有意味,农学毕业的学生每年有40万,两年80万 。而中国的自然村数量也大约80万个,如果大学生都回到农村一线去,只需两年,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农学毕业生,这样的覆盖率,如果确实发生作用,中国的农村就会变样 。中国农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是由历史决定的,但农村强势地位的取得要归结为一种先进的文化 。我们冀望邵根伙博士能用大北农的模式激活中国农村的潜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