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相当于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旧时北京的四大名医,左起依次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 。
中医四大名医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 。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 。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 。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 。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 。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今天的话说,必须持证上岗 。于是北平成立了一个考评委员会,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个人正是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其中没有杨浩如,因为那时杨浩如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 。但杨浩如是北平第一个中医医院的创始人,也就是按现代医院的形式创立的中医院 。北平最早的中医教育是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等人也都有参与,但是没有开办下去,倒是后来施今墨又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 。这个学院不能拿今天的概念去理解,他们一年招收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少的时候也就二十人,但华北国医学院后来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
虽然北京的中医很多,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 。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 。但是这五大名医家里却是门庭若市,每天应诊要排队,而且他们轻易不出诊 。诊金也很贵,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初,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块银元什么概念?我们以前讲过,一块银元在二十年代末,差不多够过年置办一三轮车的年货 。我家抗战期间支出的日常全部费用不过是一天一块银元,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 。不过那些胡同里头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 。另外说到药材,当时的药材不贵,丸散膏丹也不贵,一般饮片(就是汤药的组成部分)就更便宜了 。除了用贵重药材,都是比较便宜的 。小儿高烧不退要用一种药——— 紫雪,里面要用羚羊角,这就要贵些 。我小时候平时消化不良什么的吃至宝锭,只要几分钱,我们住东四的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
四大名医各有各的特长 。比如说孔伯华擅治温热病,他最爱用石膏,因为石膏是凉性的,孔伯华开方子石膏用得很多,能用一两到二两,所以孔伯华有个绰号叫“孔石膏” 。汪逢春是善治温病的,他的很多著作也是讲治温病的 。这四人里活得最久的是施今墨,活到1980年,其他几位,萧龙友活到1960年,杨浩如活到1940年,孔伯华活到1955年,汪逢春活到1949年 。
我家人生病虽也看中医,但不是太多,找中医看病时找孔伯华最多 。据说我小时候也找萧龙友看过病 。那时候看病很少到医院,一般是请医生到家里来,但找萧龙友就要去他家了,他是轻易不出诊的 。后来因为气管炎也到施今墨家看过病 。
除了这几位,北平还有一些非常棒的专科医生,比如说皮肤科——— 那时也叫疡科,疡科最有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哈锐川,还有一个是赵炳南,他们都是回民 。赵炳南也受聘于华北国医学院,是那儿的教授 。哈锐川在八面槽开业 。另外还有针灸大夫,例如金针王乐亭,从前将针灸叫金针,这些都是专科大夫 。
药铺与仿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