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早一天只吃两餐,那么后来是如何发展到“一日三餐”的?
一开始物资所限,人们的餐食就跟《黄帝内经》所述一样:“饥则求食,饱则弃余”,没有固定的时间,后来社会发展起来后,相应的用餐礼仪和时间都出现了 。古人最早一天只吃两餐,那么后来是如何发展到“一日三餐”的?
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演变
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下,人们没有意识也没有那个精力讲究什么一日几餐 。一日几餐是随着农耕文化发展,农耕技术进步,土地得到较多开垦,粮食产量增加,食物有了比较固定的供给后才逐渐讲究起来的 。
商周时代,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各种礼法制度开始制定,逐渐出现定时定点吃饭的做法,慢慢发展,到了战国到先秦这段时间,一日两餐的习惯逐渐奠定基础 。这个时候人们大多数在一早一晚进食 。
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朝曰饔,夕曰飧”,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更普遍地把早餐叫“朝食”,晚餐叫“餔食” 。都是一日两餐 。
文章插图
进食的时间跟着日出日落时间而定,一般日出后吃早餐,所以早上7点到9点吃的饭都可以说是朝食;日落前吃晚餐,安排在下午2点到4点之间 。具体什么时候进食都看一家人当日白天的劳作、学习怎么安排 。
另外,晚餐也就是“餔食”,一般都是早餐的剩饭热一热,也可能不热,直接吃冷的,总之不会再做新的饭 。吃完饭,不需要多久就要休息了,也就不用再吃一餐了 。
到了两汉时期,一日三餐的说法逐渐出现,但仅仅在小范围实行,真正习惯这样做的都是权贵 。他们有钱有闲,自己不需要大量时间去劳作,还有数量不少的奴仆为他们工作,自然有更多的精力去摆弄三餐 。
一般是早上5点~7点吃一顿,中午12点~2点吃一顿,晚上5点~7点吃一顿 。权贵们即使犯了罪要被处罚,也会请求保有一日三餐,这就说明三餐还是两餐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区分,并不仅仅在饥饱之分上 。
普通人大多数还做不到一日三餐 。不过,普通人的生活中出现了“寒具”这种东西,指的是点心,也就是在两餐之间饿了可以吃到一些点心 。所以汉朝的时候一日三餐的习惯在王公贵族中已经普遍建立,在普通百姓中也已有雏形 。
但是特殊情况总是存在的,比如贵为皇帝的就特别阔气了,一日可吃四餐 。《白虎通·礼乐》中有记载,皇帝的饮食一日之间有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这很明显就是一日四餐了 。
不过,如果遇到大的天灾,粮食减产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皇帝也会主动减少餐食来表示对自己的惩罚 。不过皇帝对自己的惩罚相比百姓的困苦还是轻了许多 。
战乱年间或者遇到饥荒,普通百姓别说一日三餐,一日两餐,能保证每天一顿不饿死就已经需要很多的努力了 。
有的家庭如果孩子众多,在孩子还没有成长为成年劳力的时候,粮食消耗远不及收入,餐食也会受影响,可能一天也仅有一顿,能吃到两顿饱饭的都算家境非常好的了 。
【古人最早一天只吃两餐,那么后来是如何发展到“一日三餐"的?】总体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漫长的秦汉文明中都并没有很大的、实质的提升 。饮食越来越奢华、越来越精美的是达官显贵 。而把达官显贵养得如此奢靡富裕的也正是不能一日饱餐三顿却要终日劳作的普通老百姓 。
进入唐宋后,我国古代进入了经济非常繁荣的一个盛世,物质条件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百姓生活富足,而且许多蔬菜、粮食、水果被引起种植,这促进了一日三餐在民间也得以推进 。
到了宋朝,更是如此 。而且宋朝出现了一个制度上的变化,就是取消宵禁,这也就把人们夜间休息的时间延后了 。
取消宵禁后的宋朝夜市文化非常繁荣,有玩的,有吃的,有喝的 。那时候的汴梁晚上往往灯火通明,达官显贵、豪门富户很多都会出门玩,自然免不了吃吃喝喝 。
普通老百姓逛得晚了,也会饿,饿了就会在夜市上再吃一顿 。这一顿就是我们现在的宵夜,但对当时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是第三餐 。
但这个时候一日两餐仍然是主流,三餐仍然只是存在于达官显贵、豪门富户中间,普通老百姓日日三餐的还是很少 。
在明朝,江南鱼米之乡,东南部比较发达富饶的地区,一日三餐真正开始普及,佃农或者城市里的工匠都可以一日三餐了 。
但在北方,大多数普通百姓仍然是一日两餐 。全国百姓都有了一日应该三餐的概念是清朝末期甚至是民国的事了 。这时候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们劳动时间也明显延长了 。
- 腊日是农历的那一天 腊日是哪一天
- 秋葵吃了好吗?什么人不能吃 秋葵吃了好吗 秋葵一天吃几根
- 拼多多一天20单 拼多多一月刷20万运费险
- 没冰箱的年代以为古人在夏天没有冰镇饮料吗?
- 锸血为盟:古人结拜为何要喝血酒烧三把半香?
- 出了汗的白衣服多久不洗会变黄 出了汗的白衣服放一天会发霉吗
- 一天吃多少甘蔗算多 一天吃多少甘蔗合适 甘蔗能每天都吃吗
- 2023春节是哪一天 2023春节期间做什么短期生意能赚钱
- 蜂鸟众包一天赚200难吗 蜂鸟众包一天赚300难吗
- 榴莲用塑料袋装着放冷冻可以吗 榴莲用塑料袋装了一天会不会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