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严厉打击拐卖儿童:人贩子不光斩首还要分尸

古代中国将拐卖人口称为“略卖”,从汉代开始,法有明文此乃大罪,但因为有较大的收益,虽是王法如炉 ,这种买卖依然千百年来有人做,《史记》中多处记录拐卖人口的勾当 。《季布栾布列传》载,被封为俞侯的栾布年少时,“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
据《外戚世家》记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弟弟、堂堂国舅爷窦广国曾被人拐卖,他和窦太后相认,是一段曲折感人的人伦故事 。这位国舅爷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 。”很显然,这不是穷人家因生活艰难自愿卖儿卖女,而是典型的被人贩子拐卖 。因为窦家穷,父母没有能力去寻找儿子 。窦少君辗转被卖了十几家,最后卖到河南宜阳,被主人弄到山中烧炭——此类“黑窑工”真是历史悠久 。在黑炭场里窦少君九死一生,后跟随主人去了长安 。少君被拐卖时已能记事,而且这人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主,他记得自己的姓氏与家乡 。这时候已经长大的他听说汉文帝新立的皇后窦氏是自己家乡观津人,而窦姓不如李、王 、张那么多,再对照新皇后的年龄,他认为这就是当年被选进皇宫的姐姐,于是上书认亲 。当时窦家的父母早已故去,难保不是人想冒认皇亲 。窦少君特意提到年少时跟着姐姐去采桑,曾从桑树上掉下来 。提起这样的细节,窦皇后有几分相信 。禀告汉文帝后将其召进宫廷问话,有关家乡的事一一能对上 。那时候没有DNA检测技术,纯靠据细节判断,窦氏再问你还记得什么事呀?少君回答说:“当年姐姐被选进宫时,和我在驿站中诀别 。姐姐请求驿站的人给我洗了个澡,又让他们让我饱吃了一顿,才离开我而去 。”——一入宫门深如海的姐姐临别时,对自己年幼的弟弟也就能做这些关爱了,这种细节任何人一生都忘不了,于是窦皇后抱着弟弟大哭 。结局当然皆大欢喜 ,皇帝降旨,赐给田舍与金钱,并封侯 。
可见在古代特别是蓄奴成风的汉代,将男孩子拐卖的主要目的是做奴隶,就如拐卖弱智者进黑砖窑一样,以此最大限度地从奴工身上榨取利益,而将好好的孩子如窦少君弄残去乞讨,其收益不如奴工,且风险更大——无论在哪朝哪代拐卖人口并将其伤害的罪都比单纯拐卖重得多 。古代人贩子拐卖女童,主要是卖给大户人家当奴婢或者卖给那些养“瘦马”的“妓女专业户”训练,等其长大后再让其入青楼为养母谋利 。《红楼梦》中那位可怜的香菱(英莲),生在小康之家,父亲甄士隐十分疼爱她。正月十五家中仆人抱着她去看灯时,仆人将小女孩放在门槛上自己去厕所小解时被人贩子抱走了 。甄氏“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日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
当然,历代王朝写在纸面上的律法,对“略卖人”的处罚是相当严重的 。汉代将拐卖行为与群盗、盗杀伤人、盗发坟冢等重大罪行相提并论,并处以磔刑(砍头后并将尸体分裂) 。后世王朝的立法基本上沿用这类规定,只是刑罚轻重有所不同 。如唐律规定:“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徒三年 。”《元史·刑法志》载:官民人等“但犯强窃盗贼,伪造宝钞,略卖人口,发冢放火,犯奸及诸死罪”,一律交有司处置 。
至于买被拐卖的男孩为自家的子孙,在古代中国也有,如上文提到的唐律规定,其罪仅仅是“徒三年”,远轻于卖为奴仆 。但这种情况在处在农业社会、宗法势力强大的中国古代并不常见 。因为古代中国没有人口控制政策,且多聚族而居,某个人没有子嗣的话,多半由族内过继,且族内供过继的男孩很多,没必要去买一个弄不清来路的男孩来顶门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