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限制和规则?( 三 )


五、举职
离安史之乱后二十余年,唐代虽然在慢慢恢复生机,但藩镇节度使的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 。叛乱平定后,朝廷需要广招人才 。
《唐会要》兴元元年,敕吏部侍郎刘滋,知洪州选事 。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蝗旱,谷价翔贵,选人不能赴调,仍命滋江南典选,以便江岭之人 。时称举职 。
784年,唐德宗李适委派吏部侍郎刘滋在洪州开设考场 。因天下蝗虫旱灾,物价像长了翅膀一样飞涨 。
以前中进士的人,职务还没有安排完,唐德宗李适又委派洪州主考官刘滋,举行了“江南典选” 。在以前被贬黜到江南、岭南的一批的官员之中,选拔起用一部分人 。这称作为“举职” 。
六、各州名额配置
(1)各州参加考试人数
统一天下后,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年约有3000多人参加考试,而平均放榜只有28人被录取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于是不得不进行人数限制 。
《文献通考》:敕诸州贡士:上州岁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 。必有才行,不限其数 。
627年,唐太宗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出了全国十道358州行政区 。733年,唐玄宗将十道改划为十五道328州 。隋唐一统天下一百多年后,人口翻了倍 。
717年,朝廷规定:有四万户以上,为上州;有两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两万户的为下州 。
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按人口划分的州,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北方 。例如,南岭地区广袤,崇山峻岭,加之各族杂居,素有“南岭七十二州”之称(多的时候达到75州) 。
(2)限制部分州考生人数
由于北方战争的频繁,加南方读书风气的盛行,科举考试中,南方读书士人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
据《文献通考》记载:845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进行了一次明确详细的地域考生指标分配 。此处主要是限制了南方诸州参加考试的人数,放宽了皇亲国戚、贵族王爷的子孙及他们管理范围的人数 。
①公卿百僚与皇亲国戚子弟
公卿百僚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仍然可以略微增加有才识的人数,参加考试) 。
贵族子弟就读的国子监,明经科减少50人(请送三百人);进士科依旧格送三十人;
进修明经科的“隶名”者(无所事事,挂名而已),亦请送二百人;
管理皇亲国戚的“宗正寺”,进士,送二十人 。
由皇帝宠信的实权派大臣控制的“东监同华、河中,所送进士,不得过三十人,明经不得过五十人” 。
②凤翔、山南西道,各州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五人,明经不得过二十人 。
③河东、陈许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人,明经不得过十五人 。
④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 。
⑤外地诸王封地的“诸支郡所送人数”不限 。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比较多,但士人最看重的只有进士(例如:王昌龄)与明经(例如:狄仁杰)两科 。
唐武宗李炎此次进行的国考人数配额限制,被喜欢历史的人公认为是我国按地域限制考生数量的最早开端,此时离科举考试制度诞生240年 。
六、“北选”与“南选”的区别
(1)主考场与副考场
与长安、洛阳两都的“北选”对比,“南选”也称为“补选”,朝廷派出负责“南选”的主考官,称为“选补使” 。
大致相当于,洛阳、长安两地是主考场,南方桂林、洪州两地是副考场 。
“北选”与“南选”另一个区别是,近300间,“北选”暂停考试比较少 。

唐代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限制和规则?

文章插图
而朝廷常常下发文件,有时照“旧例”,让“南选”连年进行,有时要求南方士人到参加“北选” 。
史书中,记载朝廷要求“南选”“中止三年”、“暂停两年”的地方比较多 。例如:唐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仅“岭南补选”停选了三次 。
(2)灾年增加“南选”
“江南、淮南、福建”等地遇到天灾人祸的年景,朝廷都会举行“南选” 。
从长安、洛阳与桂林、洪州四个考场,以及长期进行的“小选”,临时增加的“举职”来看,每次每地的考上时间不一样,考试题目也不相同,放榜地点也不一致,从而达了到招录不同人群的目的 。
(3)南北分开选拔人才的好处
①节省了人才选拔时间,提升行政效率 。
②当地人,了解当地生活和社会状况,有益于大一统国家的政务管理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