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如果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为何曹魏对胜利者东吴发动了进攻?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中,曹丕做出了他重大的误判,错失了他人生中难得的机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发生在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性的大战 。这一场战役后,三个国家的最终疆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先胜后败,损失了大部分的主力 。蜀国的形势也因此一蹶不振,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

夷陵之战如果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为何曹魏对胜利者东吴发动了进攻?

文章插图
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表现最为诡异的国家是旁观的魏国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魏国都是在一旁坐山观虎斗,没有插手任何战事 。而在战役结束后,曹魏并没有和战胜方东吴联手,一起对蜀汉发动攻势 。相反,曹魏反而对胜利者东吴发动了进攻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样造成的呢?
一、夷陵之战中,曹丕采取的战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由于他率领的军队是准备用来北伐秦川的主力,作战能力极强 。在地理形势上,蜀军又位于长江上游,顺利而下,势不可挡 。再加上刘备的军事能力超越了东吴将领,所以在战争初期,蜀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将东吴的军队打退了数百里 。
孙权在外交上向曹魏称臣,争取曹魏的支持 。在军事上,他起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作为东吴的军队主帅,抵御刘备 。陆逊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防御的战略 。他让出几百里的山险地带给刘备,与刘备对峙于夷道、虢亭一线 。在陆逊的严密防守下,蜀军求战不得,欲罢不可 。在经过长达半年的相持后,陆逊用火攻打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
蜀吴的这一场夷陵之战,自然给了曹魏统一天下的机会 。这是因为吴蜀两国相争,曹魏作为旁观者,有着选择最佳行动的特权 。吴蜀两国如果任意消灭一个,那么曹魏就只面对一个对手,这样曹魏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为此,曹魏君臣对要采取的战略方案,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
在孙权向曹魏称臣时,曹魏的大臣刘晔就主张趁势攻击东吴 。他的主要理由是以战略上来说,蜀汉和东吴都是力量弱小的国家 。按照他们的利益来说,他们应该互相盟好,对抗曹魏才有出路 。可是现在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这是他们自取灭亡的举动 。
作为曹魏,应该利用这个时机,马上渡江进攻东吴 。这样一来,刘备得知曹魏夹击东吴的消息,会加快进攻东吴的行动 。在刘备和曹魏的夹击下,东吴肯定会遭到灭亡 。东吴灭亡之后,面对强大的曹魏,孤掌难鸣的蜀汉也必将灭亡 。因为,即使是蜀汉夺回荆州,占有了半个东吴,它的实力根本不能和曹魏相提并论 。因为曹魏占据的是东吴的根本腹地,蜀汉占据的只是东吴的边远地区罢了 。
夷陵之战如果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为何曹魏对胜利者东吴发动了进攻?

文章插图
但是,曹丕没有采取刘晔的建议 。他以东吴前来投降,我却去攻打东吴,会让天下向我投降的人感到疑虑为理由,决定接受孙权的投降,并决定攻打蜀汉的后方 。
刘晔不同意曹丕的决策,再次劝说曹丕 。他再次说明伐蜀的道路远,伐吴的道路近 。而且刘备和孙权的矛盾已经无可调和,曹魏攻打东吴的话,刘备是不可能与东吴联合抗魏 。这样,曹魏伐吴一定会成功 。
但是,曹丕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 。他同意了孙权的投降,但是也没有采取进攻蜀汉后方的行动,在整个夷陵之战中坐山观虎斗 。曹丕虽然对部下表示,要等战争分出结果后,攻打失败的一方 。可是东吴在夷陵之战胜利后,曹丕却兵分三路,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 。在东吴预先做好的准备下,双方相持了半年时间,曹丕被迫撤军 。
二、曹操制订的战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
曹丕在和部下研讨对夷陵之战双方的战略时,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在战役期间,帮助东吴,攻打蜀汉的后方 。另一种是在战争结束时,攻打失败的一方 。可是,事实上是曹丕哪种方案都没有实施 。这是因为曹丕的这些方案,都根本和现实情况根本不吻合,脱离了现实的基础,无法实施的缘故 。
夷陵之战如果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为何曹魏对胜利者东吴发动了进攻?

文章插图
曹丕说的第一种方案,说是要出兵攻打蜀汉的后方 。在蜀汉和东吴对峙期间,曹魏出兵攻打蜀汉,自然对东吴是一种极大的支持 。这样,东吴可以减轻很大的压力,也更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