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虹鳟鱼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虹鳟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虹鳟鱼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虹鳟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虹鳟鱼病毒性出血败血病】(一)虹鳟的病毒性出血败血病病原vhs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因最初发现在丹麦的艾格特维德(egtved),所以也叫做艾格特维德病毒(egtvedvirus) 。病毒粒子枪弹状 , 长度177-240纳米,直经60-75纳米 。在fhm,rtg一2,chse-214和pg等鱼类细胞上生长 。在淡水中14℃较快的灭活,但在4℃附近活性能维持数月 。不耐热,31℃5分钟有50%灭活 。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神经型 。一般发病开始为急性蛩 , 以后转为慢性型,最后为神经型 。但3型不一定区别清楚 。一般的症状是:病鱼体色变黑,腹部膨胀,眼球突出 。鳍基部、眼球及其周围的组织、鳃、肌肉、脂肪组织、肠系膜都有出血点,因此产生贫血现象 。肾造血组织坏死,脾、肝、咦也有部分坏死 。显著贫血的鱼,红细胞数量为正常值的1/3-1/4 , 淋巴球的比例则上升 。

急性型充血和出血症状显著,发病迅速,死亡率高 。慢性型贫血现象显著,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 。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有时在水中静止或沉入水底,有时急剧挣扎或旋转运动,病程较慢,死亡率较低 。

(三)流行情况vhs病分布在欧洲各国,亚洲和美洲尚未发现,今后如果从欧洲引进鱼类要特别注意 。主要传染源是带病毒的亲鱼 , 病鱼池的底泥或无脊椎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 。水是传播媒介 。病鱼卵未发现带病毒 。
(四)虹鳟的病毒性出血败血病诊断方法从养鱼场的发病史和病鱼症状的检查结果可以初诊 。但确诊必须从病鱼的肾或脾用fhm细胞或rtg-2细咆分离出病毒 , 即在13-15'c,ph7. 4-7.8下培养 , 观察其cpe,用抗血清中和试验或用荧光抗体法鉴定病毒粒子 。
(五)防治方法预防方法是禁止从发病地区运出鱼和发眼卵 。治疗方法尚未研究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