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钢轨“医生”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又到一年一度春运时,铁路运输格外繁忙。为确保线路安全畅通,春运期间,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里,有这么一群被称为钢轨“医生”的人,他们昼伏夜出对线路进行体检维修。
今年26岁的吉宇洋,中等个头,浓眉大眼,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眼镜,说话时态度温和,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他是检修段里钢轨探伤车间的一名探伤工,铁路干线上不折不扣的幕后英雄。
【 春运|钢轨“医生”】练就“看波辨伤”绝活
1月22日23时27分,铁路常州至上海站间,57959次钢轨探伤车正飞驰在沪宁城际高铁线上,探伤检测室内灯火通明。3名探伤工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显示屏展开作业。
“报告工长,各探轮对中情况良好!B超出波情况正常。”
“收到,注意盯控,确保检测数据采集良好。”
正在进行检测情况汇报的就是钢轨探伤工吉宇洋。
吉宇洋自高校毕业加入“幕后英雄”的行列以后,在4年多的时间里,从初出校门的懵懂新人转变成了一名钢轨“医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的任务是从眼前一闪而过的探轮反馈波形图中及时发现钢轨内部伤损,确保钢轨“健康”状况良好。
“钢轨探伤,就是利用探伤车车底的探轮向钢轨定向发射超声波,通过对反射的波形图进行分析,查找可能存在的钢轨病害。”吉宇洋指着检测室里的电脑画面说,“现在正值每年的钢轨‘防断期’,温度低,钢轨脆性大,加上春运期间高铁开行密度大,车次多,每小时几百公里的运行速度会对钢轨产生频繁冲击,从而诱发擦伤、裂纹、核伤等疲劳病害,任何一处细微的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后果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钢轨探伤车一遍又一遍全覆盖的检测,对潜在的钢轨病害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探伤车有6个探轮、30个信息通道,所有通道信息实时反馈到室内电脑显示屏,吉宇洋负责反馈信号波监控。经过几年磨练,他练就了一双“看波辨伤”的绝活,能从眼前快速移动的波形图中识别出钢轨可能存在的伤损信息。为了练就“看波辨伤”的本领,他经常利用保养时间研究探轮反射原理,并通过模拟操作苦练“眼功”,有时候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常常练到眼睛昏花,酸胀流泪。
同事公认的“探伤通”
这一天,吉宇洋和同事的检测任务是从常州城际场出发,途经上海、南翔至何家湾站共200余公里。吉宇洋除了要集中精力盯控一闪而过的波形图,对每一处可疑伤损信息进行标记汇报,还要根据数据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超声波参数设置,如有明显的长大伤损图形,需第一时间联系工务段进行现场复核确认,确保不漏判、不错判。
谈起小吉,同一机组的何正东说:“别看小吉平时不爱说话,每当谈到探伤车、谈到波形图异常识别,他总有说不完的话,是大家公认的‘探伤通’”。
“随着杭台、安九等新线路不断开通运营,长三角高铁网越织越密,运营高铁里程越来越长,去年我们探了18万多公里,每年的探伤任务还在不断增加。列车运行速度快,留给检测的线路封锁时间大多是在夜里。”吉宇洋说。
1月23日凌晨1时56分,57959次列车缓缓驶入上海站,此时吉宇洋已连续看了近170公里约3.4万帧波形图。“正常检测开始后,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每次出发前都要把‘问题’提前解决掉,否则必须中途要有人替,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漏判。”吉宇洋起身说。
“小吉,现在车已停好,和车站联系过了,等会儿要加检测水。要2点多才能开车,你下去查看下探轮磨损情况。”按照工长田曙光的指令,吉宇洋迅速带上对讲机、手电筒下车对探轮进行检查。“报告工长,左后探轮磨损严重,需要更换。”“好的,各岗位注意,大家按照应急分工抓紧进行更换。”取配件、拿工具、卸、装一气呵成,整个过程5分钟结束。田曙光介绍,根据探伤车运行检查要求,每次有停车点的时候,机组人员都要和车站联系好,下车对探轮、附挂装置进行检查,以确保探轮质量和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