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坡居士苏轼与苏东坡是不是一同个人( 二 )


神宗是没有忘记苏轼的 , 但他并不知道苏轼已不复存在 。元丰七年 , 神宗启用“皇帝手札”复起苏轼移汝州 , 却丝毫也没有打动苏东坡 。皇命难违 , 他不得不启程上任 。汝州在北 , 苏东坡却北辙南辕道过江州 , 而且一路上磨磨蹭蹭 , 不断地上书乞居常州 。在江州 , 苏东坡留下了《初入庐山》等近三十篇诗章和数篇游记 。其中尤以《题西林壁》最为耐人寻味: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站在庐山之巅 , 眼里是连绵的山峦 , 心里却是纷乱的人世 。从《水调歌头·中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 , 再到《题西林壁》 , 我们不仅看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蝶变 , 同时还看到了一个脱离躯壳的魂魄 , 一步一步走出忧伤与梦想 。苏东坡的一生是用情致深的一生 。于人、于事、于国、于家、于文、于艺 , 一份深情都用到了极致 。
王安石以国为本 , 苏东坡以民为本 。因两人政见不同 , 在王安石为相时 , 苏东坡转徙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但是 , 当王安石罢相而去 , 失势蛰居金陵的时候 , 苏东坡自江州顺流而下 , 两位世纪伟人恩怨一笑而泯 。特别是章惇为相的时候 , 苏东坡两月三贬 , 漂洋过海一直走到了天边 , 于花甲之年谪居海南儋州 。元符三年四月 , 六十三岁的苏东坡奉诏北返 , 朝野上下都一致认为他必定要入朝为相 。而六十五岁的章惇却在这一年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 与儋州隔海相望 。苏东坡走到洪州 , 章惇之子章援受章惇之命送来书信 , 恳求苏东坡为相之后放过他们父子 。苏东坡就地回书:“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 , 虽中间出处稍异 , 交情故无所增损也 。”虑章惇年高不对岭南瘴气 , 还在书信的背面写上药方 , 荐于章惇备用 。
苏东坡是元符三年四月奉诏返京的 , 但是他走了一年多 , 从哲宗朝走到徽宗朝也没有走到汴京 。元丰七年 , 神宗启用“皇帝手札”复起他移汝州 。也是四月 , 也是走了一年多 , 从神宗朝走到哲宗朝也没有走到汝州 。因为他不是苏轼 , 而是苏东坡 。在中国古代 , 像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个体堪称绝无仅有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 , 穷尽了生命的可能 , 穷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 。他的一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抵达了生命的极限 。宋人笔记中有“眉山生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 草木尽皆枯”之说 。意思是说“三苏”占尽眉山地脉而使草木不旺 , 说法不免夸张 , 但“唐宋八大家”一门独占其三 , 如此厚重也确实让眉山小邑难以承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