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被革职后如何复出:只要没死就有机会

对被问责的清代官员来讲,只要没死,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
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牛创平统计,在清代268年当中,涉及一、二品官员(大约也就是今日部级以上官员)的经济犯罪案件共有108件,案中被判刑的一、二品官员共有157人,其中死刑立决的68人,斩、绞监候也即死缓的47人,其他刑事处分的42人 。
因经济问题获刑事处分之外,还有大量官员因各种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而受到行政处分 。清代的行政处分,大约可分为罚俸、降级、革职三种基本类别 。罚俸,即对责任官员扣发俸饷(应得正俸),分为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等 。曾国藩这样的封疆大吏,都曾因自己推举的武状元在年度测试时臂力没过关而承担连带责任,被罚俸六个月,以致曾国藩无力给家人汇款,多次在信中叫苦 。降级则分降级留任与降级调用两种 。降级留任是照所降之级食俸,仍留任;降级调用则是实降调任 。凡降调而级不足以及无级可降,则议革职,又有革职留任、革职、革职永不叙用三种 。革职永不叙用最为严厉,基本上宣判了官员的仕途死刑 。革职留任与革职的处分则比较有弹性,官员有足够的运作空间,去“一二三四,再来一次” 。
传统中国的制度,常常是太极的形状,有阴有阳 。问责制度若是阳,则开复制度可视作阴 。“开复”是清代政制的专门术语,简单说即是官员复出 。更准确地说,则指对受到罚俸、降级或革职处分的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俸禄、级别和官职 。
受到行政处分的官员,常以各种手段谋求开复 。如果不获开复,官员就没有升迁机会 。学者闫文博发现,开复可使官员重新获得“升转迁”的权利,而未获开复的官员则没有这种资格 。乾隆二年(1737年),原任四川巡抚的杨馝疏请以中江县知县铁景曾升补眉州知州,但吏部审查发现,铁景曾在任内被降职二级,尚未开复,因此不准其提升 。
某种意义上,受罚官员获得开复,即是迎来其政治生命的第二春 。既然如此,受罚官员自会千方百计去谋求开复 。有趣的是,他们甚至会采用向皇帝老儿行贿的方式 。学者牟润孙《论乾隆时期的贪污》、《论清王朝富盛时期的内帑》两文,就细致地揭发了此种现象 。官员秘密交罚款赎罪,盛于乾隆时期 。他们私下交纳的巨额罚款,少部分用于公共事业如河工等,大部分则纳入内务府,进入皇帝的小金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夺俸的性质不一样 。交罚款赎罪是私人向皇帝的秘密行贿,而夺俸是公开的行政处罚 。
乾隆朝密记档记载大臣李质颖的一封奏折,称因自己在浙江巡抚任内未能参奏某位获罪大臣而愿罚银十万两,在粤海关任内奏事错误愿罚银2万两,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倒霉事,总计愿罚银25.6万余两 。他要求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按揭还罪,获得了乾隆的许可 。在每年支付1.5万-2万两赎罪银的同时,李质颖依旧可以做官 。而以其为官的公开年收入来算,李质颖很难支付此笔巨款,则他不得不变本加厉通过另外渠道敛财,也可想而知 。
【清代官员被革职后如何复出:只要没死就有机会】 在私下向皇帝行贿以赎罪之外,被革职的清代官员还可以通过公开“捐复”的形式复出 。学者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一书考论甚详 。凡革职离任官员,其原来的官职等级、头衔、花翎都可捐复 。有些甚至可以捐得比原先等级更高的官衔,只是不得补用而已 。据陆陇其日记,在康熙年间人们还以捐复为耻,不好意思公开谈说 。而许大龄指出,在乾隆之后,捐复被制度化,成为常捐,“捐复一项,几等恒河沙数,人皆视作固然,不以为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