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沈荩死因之谜:晚清沈荩案产生了什么影响?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31日,革命党人、新闻采访人员沈荩被杖毙狱中 。其死因扑朔迷离,一种说法是由于泄露清廷与俄国签订的秘密条约而惹来杀身之祸;另一说法是各地报界事故频发,清廷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沈荩之死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廷对于此案的处理方式,不但没有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反而引起中外舆论的强烈反响 。
惨死狱中
沈荩,祖籍江苏吴县,随其祖到湖南,寄籍善化(今长沙县) 。沈荩自幼天资聪颖,为人狂放不羁,鄙视科举,无意功名,但心怀大志,常与友人纵谈天下之事,并与好友组成文社,议论时政,因成员有12人,湘人称为“十二神” 。在维新变法时期,沈荩与谭嗣同、唐才常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新政 。变法失败后,他随唐才常来到上海,与唐才常等组织自立会,筹组自立军,往返于湘鄂之间,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00年,自立军起义,沈荩为右军统领,起事于湖北新堤(今洪湖) 。由于经费缺乏,部署疏漏,汉口自立军机关被张之洞破获,沈荩之右军也旋即告败,唐才常等遇难 。自此沈荩进入清廷缉拿黑名单,开始了逃亡生活,经武昌至上海,辗转于京津等地,于1903年7月10日被捕 。
【揭秘沈荩死因之谜:晚清沈荩案产生了什么影响?】沈荩被捕后,清廷唯恐夜长梦多,决定速杀之 。他从被捕到被杀仅20天 。因7月正值光绪帝生日,为万寿月,一般不杀人,慈禧太后决定改为杖毙,即用棍棒活活打死 。时《大公报》载,行刑之状惨不忍睹,刑部“特造一大木板 。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 。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骨已如粉,未出一声 。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 。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一年后,维新志士王照获罪下狱,恰巧关在同间牢房,其《方家园杂咏纪事》记:“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 。”沈荩死时惨烈之状,不忍回想 。
死因之谜
按清律,颠覆朝廷之罪当诛九族,以此推论,沈荩被杀本属难免,但行刑时间和行刑方式却给后人留下诸多疑惑 。中国古代处决犯人有时间规定,常规是“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清代刑法规定,“每年正月、六月及冬至以前十日,夏至以前五日,一应立决人犯及秋、朝审处决重囚,皆停止行刑 。”处决沈荩正为夏季,不符常规 。采取杖毙之刑,也令人生疑,据此引发对沈荩之死的诸多猜测 。
一种猜测认为沈荩作为采访人员,泄露了中俄秘密条约,招来杀身之祸 。持这种说法者以章士钊撰写的《沈荩》一书为代表 。据章书记载,1903年3月,“俄政府有要求满政府之密约七条,如下:(一)清国不可将东三省之地卖与或租赁于列国 。(二)沿营口至北京之电线铁路,俄国可于其旁另自架设别线 。(三)不论何事,清国于北清苟有建设,不得佣雇他国人 。(四)营口海关税务,当使中俄银行管理,税关长必用俄国人,且令税关兼理检疫事务 。(五)东三省地除营口外,不得开放为通商市场 。(六)蒙古之行政组织不得有所变更 。(七)拳匪乱事以前,俄国所得之权利,不得有所损害 。”章士钊称:沈荩作为采访人员获取密约内容并公布中外,全国震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又因条约涉及列强在华利益,各国亦颇多微词,清廷一时间不知所措 。后经调查乃沈荩散布所为,恼羞成怒,于是杖毙沈荩 。针对这种说法,当时报刊《江苏》和《浙江潮》也发表过评论:“沈荩之被惨戮,其原因终不得而知 。或曰:满政府与俄人订密约七条时,沈君适为天津某报馆之访事,闻之而首发表于某报纸 。其事既表白于天下,于是内地各处电达政府,竭力抗拒者踵相接 。满政府因而怒沈君,遂杖杀之 。”但经过研究,彭平一先生《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严洪昌先生《1903年“沈荩案”及其影响》两文对沈荩泄露密约一说均提出质疑,并已论证其不可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