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中的战国人吃饭竟然不用筷子那用啥

【寻秦记中的战国人吃饭竟然不用筷子那用啥】对于穿越后的项少龙 , 有三大不习惯 , 第一个是写字说话 , 项少龙穿越到战国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那个时候的字 , 由于还没有统一 , 所以各国文字也不一样 , 说话也一样 , 乌堡主还有赵王都觉得项少龙说话奇怪;第二个就是穿着打扮 , 因为要穿长袍 , 留长发 , 所以呢对于现代人来讲就很不习惯;第三个就是吃饭了 , 由于时代变迁 , 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战国人的饮食文化 。

剧中的项少龙来自香港 , 习惯了中餐和西餐 , 都是有工具的 , 中餐用筷子 , 西餐用叉子和刀 , 所以才一开始他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 他跟善柔一起吃饭的时候 , 由于不识字 , 所以点了一大盆饭 , 但是却没有筷子 。
网络配图
于是善柔说到了箸 , 箸是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 , 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 , 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箸 。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箸历史已有3000多年 。
但是当时的人确实不怎么用箸来吃饭 , 而是用手抓的 。这个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有关 , 我们一起来慢慢看 , 空前发达的农业生产为各诸侯国争雄称霸提供了坚挺的后援 , 也为后来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 同时也为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 , 促进饮食文化向精致化的更高层次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是反映在上层贵族生活奢侈化 , 也只有他们才有条件讲究饮食的精美和奢华 。
网络配图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 , 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 , 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总的来说 , 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 , 但是比重有所变化 , 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 , 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
粟是小米 , 菽就是大豆 , 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 比如《管子?重令》曾经记载:“菽、粟不足 , 末生不禁 , 民必有饥饿之色 。”意思是大豆和小麦不够 , 工商业不禁掉的话 , 百姓就会饥饿 , 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 , 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 , 当丁男半月之食 。”
为什么小米和大豆成为主食 , 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了呢?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 , 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 , 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 , 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 , 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 , 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 , 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 , 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 , 此外 , 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 , 可以肥田 , 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 , 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
网络配图
同样的道理 , 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 , 直接煮成麦饭食用 , 不易消化 。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 , 粒食就改为粉食 , 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 , 既可口又易于消化 , 极受民众的欢迎 。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 , 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 , 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 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