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这样一位著名的将领,为何却死于诸葛亮的伏兵?( 二 )


我们看张郃战死的过程,总感觉有哪点不对头 。那就是司马懿为何与张郃的意见一直不和,在战役中,明明张郃的建议正确,司马懿也依然不予采纳 。为此,司马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包括卤城之战的失败和张郃的阵亡 。
那么,在张郃与司马懿紧张的关系背后,又代表着什么呢?这最主要的还是争夺关陇军团的领导权的问题 。关陇军团原本是曹真指挥的,当曹真因病离职的情况下,张郃作为关陇军团资历最高,能力最强的将领,自然是接替曹真的最佳人选 。可是,曹睿却派来了司马懿来代替曹真 。
而且,在曹睿派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的时候,就有人对曹睿说,诸葛亮前来攻打曹魏,军队没有辎重,粮草运输困难 。对于诸葛亮不用派兵去抵御,只要把上邽的麦子全部割除,诸葛亮没有粮食自然就撤退了 。虽然曹睿没有听取这个意见,可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曹魏的朝廷中,有一部分人对于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是抱着反对意见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司马懿不去接管关陇军团,那么自然是张郃接过关陇军团的指挥权了 。
虽然司马懿曾经指挥过军队,但是他在关陇一带没有战斗过 。在诸葛亮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临时换上司马懿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司马懿来到军中,只能一边作战,一边磨合,这给魏军带来了很多困难 。尤其是以张郃为首的老将,对司马懿并不信服 。因此,表面上是张郃为了魏军着想,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司马懿提建议,实际上暗中是看司马懿的笑话 。
司马懿对此当然心知肚明 。他不管张郃等人的想法,一直坚持自己的作战方针 。只是在卤城之战的时候,迫于内外的压力,才采纳将领们的建议,打了败仗 。不过,这次败仗反倒树立了司马懿在魏军中的威信,对他有利无害 。在诸葛亮撤军时,在他的坚持下,张郃也只得去追击蜀军,战死沙场 。

张郃这样一位著名的将领,为何却死于诸葛亮的伏兵?

文章插图
在最后张郃追击的时候,更是迷雾重重 。首先张郃是不同意追击诸葛亮的,他的理由是归师勿追,这在兵法上并没有错误 。可是司马懿就是不答应,非要张郃追击不可 。其次,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遭受损失的战例,已经出现过 。比如前次王双追击诸葛亮的时候,被诸葛亮所杀 。张郃知道这个战例,却依然中计,实在不应该 。第三,张郃作为久经战阵的将领,率领上万人马,不应该身先士卒,可却在短兵相接中战死,这实在违背常理 。除非是诸葛亮早已设下埋伏,并布置了对敌方大将的斩首行动,这是很难成功的 。
从以上的这些迹象来看,张郃之死确实十分蹊跷 。如果再加上张郃与司马懿的矛盾,以及从张郃之死谁为最大的受益者方面来看,张郃之死确实有着一丝阴谋的气息 。这是因为,张郃作为关陇军团中反对司马懿的最大障碍被排除,司马懿久能够比较顺利的接管关陇军团 。在司马懿接下来的苦心经营下,关陇军团成为司马氏起家的资本 。后来,在关陇军团的支持下,司马氏灭亡了蜀国,篡夺了魏朝 。
那么从这方面来看,张郃的死很可能就是司马懿为了排除异己,掌握关陇军团设下的阴谋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三、 张郃实际上是司马懿试探诸葛亮战术的牺牲品 。
其实我们看张郃与司马懿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分歧 。在曹真的时期,曹魏军的主要战略是防守反击 。战术上是先查清诸葛亮的主攻方向,然后全军进行反击的方式 。这种战略战术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在这次司马懿来接管军队之后,张郃按照自己的经验,向司马懿积极建议 。这只能代表了张郃对司马懿态度热情,知无不言,并没有不妥的地方 。
但是,这一次诸葛亮战术发生了变化,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战术也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在整个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是双方向对方进行试探,实验自己的新战略战术的一次交锋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训练的蜀军已经将他的八阵图训练完毕,战斗力大增 。诸葛亮还将木牛投入使用,用来解决自己的后勤问题 。于是,诸葛亮将他的战略从过去的短促出击,改变为长期相持 。战术从对攻改变为防守反击 。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就实验了他的新战术,取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 。
而司马懿则是刚刚接手关陇军团,他也要将自己的战略战术应用到战争中去 。司马懿一面要将自己融入军队,达到最佳的磨合程度,获取部下的信任 。另一方面要对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进行全面的摸底,这就产生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双方军事行动的奇怪之处 。司马懿不听从张郃的建议,一方面是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曹真遗留下来的战略战术已经不适应新的战争需要 。另一方面是司马懿要通过战斗去观察领悟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来实验自己的战略战术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