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美交换船:滞留在敌国的本国公民如何回国( 二 )


交换地:洛伦佐·马库斯与果阿
交换协议达成后,轴心国与同盟国分别开始把对方滞留人员集中起来 。日本方面将滞留在日本本土、上海租界区及其他英国殖民地,以及伪“满洲国”、泰国和维希法属印度支那的英美籍人员分别集中于横滨、上海、香港、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等地 。而美国也将滞留在美洲的日本公民集中于纽约和里约热内卢 。
1942年6月中旬,双方开始第一次遣返工作 。日本方面的浅间丸和康特·威尔德号搭载着大量美国籍公民分别从横滨和上海出发,途经香港、西贡和新加坡,于1942年7月22日抵达交换地——葡属东非的洛伦佐·马库斯 。而由美国租借的瑞典籍邮轮格里普霍号搭载着大量日本公民及19名泰国公民于1942年6月18日从纽约起航,经里约热内卢,于7月20日抵达洛伦佐·马库斯 。稍晚,龙田丸和镰仓丸搭载着大量英国及其自治领公民先后从横滨出发,途经上海、西贡、新加坡,分别于8月27日和9月6日抵达洛伦佐·马库斯 。而分别从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出发的埃尔·尼罗号、巴黎号和坎特伯雷号也于8月31日、8月28日和9月9日抵达洛伦佐·马库斯 。双方船只将对方公民放下,然后搭载本方公民返回,并不作过多停留 。
1942年中旬正值二战进入转折阶段 。在东欧、北非和太平洋战场,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事正陷入僵局 。此时的轴心国军在三个战场都略占优势 。浅间丸和康特·威尔德号到达洛伦佐·马库斯后,德国和意大利驻洛伦佐·马库斯的领事们还为日本盟友的到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
到了1943年,美日双方开始第二次交换行动 。日本方面的帝亚丸于9月14日从横滨出发,经大阪、上海、香港,抵达菲律宾的圣费尔南多 。这次“日米交换船”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美国在菲律宾的滞留人员送往葡属印度的果阿,用以交换日本在美洲的滞留人员 。故而大量美国的滞留人员登上帝亚丸后,于10月15日抵达果阿 。与此同时,格里普霍号搭载着日本的滞留人员,经里约热内卢、蒙罗维蒂亚、伊丽莎白港,于10月16日抵达果阿 。和第上次一样,双方船只未做过多停留 。对于帝亚丸,却没有盛大宴会 。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盟军在德国扣留了以驻德大使大岛浩为首的一批日本驻德外交官和民间人士 。在此之前的1943年9月,随着意大利投降,盟军扣留了日本驻意大利的外交人员 。美国希望以这批被扣留的日本外交人员换回1942年在菲律宾被俘的美军中将,麦克阿瑟的助手乔纳森·温赖特等人 。于是美日双方在瑞士达成协议,将在1945年8月开启第三次交换船计划,而交换地点仍旧选在洛伦佐·马库斯 。除了温赖特等人,按照协议,被日本海军接收的意大利潜艇马库里尼号的船员,以及康特·威尔德号的船员也将搭乘交换船返回欧洲 。这次日米交换船和前两次不太一样,倒像是双方交换战俘 。随着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三次“日米交换船”计划被终止 。这意味着战争双方的滞留人员交换计划彻底结束 。
运送尸体也是交换船的重要任务
在日本外务省同英美外交机关达成的《外交官等移交提案事项》中,对交换船乘船乘客的身份有以下规定:
1.公职人员及其应征者,以及公共团体外派人员与其家人及随从;
2.新闻采访人员与其家人及随从;
3.银行与公司的在外分部人员,侨民代表及其家人和随从;
4.宗教人士、学者、学生与其家人和随从;
5.妇女及其随从;
6.特别理由(如老年、疾病)者及其家人与随从 。
在交换船搭载的乘客中,还包含一些特殊的“乘客”,如若干在对方战区战死的己方军人的遗骸 。在1942年日本潜艇袭击悉尼港时阵亡的松尾敬宇中佐、中马兼四中佐、都竹正雄士官长等人的遗骸,便由澳大利亚政府派出的坎特伯雷号交换船运抵洛伦佐·马库斯后,移交给镰仓丸运回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