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在宋史中 , 应该说 , 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其后代宋高宗赵构是两个最让人“读不懂”的历史人物 。由于种种原因 , 笼罩在他俩的头上 , 有许多历史的谜团 。关于宋高宗赵构 , 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专门述说 , 这里 , 还是先来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的“那些事儿” 。
赵光义 , 本名赵匡义 , 后因避其兄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光义 , 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 , 像历史上许多封建帝王死后都封有庙号一样 , 赵光义的庙号便是“太宗” 。
我们说 , 在宋太宗的头上 , 笼罩着许多历史谜团 , 而第一个谜团 , 就是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参加过“陈桥兵变”?究竟是不是这次兵变的功臣?这里 , 不妨称之为太宗的“功勋问题” 。
诚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 , 宋朝的“革命”最早是从“陈桥兵变”开始的 , 虽然和唐朝“晋阳起兵”一样 , 赵匡胤也是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但是 , 宋朝的政权相对于唐朝的政权来的显然要容易得多 , 比两汉以及明朝的政权的取得更是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与这些王朝开国前的血流成河的惨烈征战相比 , 那宋朝的“陈桥兵变”简直就像是在演戏 。
也正是由于政权的取得易如反掌 , 因而 , 从严格意义上说 , 北宋其实没有为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 。
但即便是这样 , 在太宗朝以后的一些正史中 , 还是把赵光义描绘成“陈桥兵变”的功臣 , 说他在整个兵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倒好像倘若没有赵光义的强力主张与推动 , “黄袍加身”这一幕就不会上演似的 。
然而 , 对于开国时赵光义的“功勋问题” , 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结论 。
就像辩论的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一样 , 在正方即代表正史观点的一方看来 , 赵光义不仅参加了陈桥驿兵变 , 而且 , 还是陈桥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 , 是这次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 。如在反映宋代的不少史书中 , 都对他在整个兵变中的言行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
说是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二 , 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诏率军出征 , 时为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也在军中 。在行军途中 , 赵光义与赵普等人一直明里暗里做着策反鼓动工作 , 为兵变的成功大造舆论 , 在部队来到距离开封40多里的陈桥驿后的第二天早晨 , 又与众将士一起闯进赵匡胤的营帐 , 不容他哥赵匡胤分说 , 硬是将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
不仅如此 , 还有的史书如生活在宋真宗与宋仁宗时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著的重要文献《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竟然还说 , 陈桥兵变时 , “市不易肆” , 也即士兵入城 , 秋毫无犯 , 也完全是赵光义的功劳 。说是赵匡胤既被“黄袍加身”后 , 回师向开封进发 , 在进城之前 , 赵光义拦住赵匡胤的马头 , 叩马而谏:“这次回师开封 , 将士们如果自恃功高 , 大肆抢劫 , 使得老百姓肝脑涂地 , 那就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 , 然后前进 。”硬是给他哥上了一堂极为生动极为重要的“政治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