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二 )


【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 那么 , 赵光义真的是很有见识 , 很有思想 , 而且也极富有仁爱精神 。而按照正史的观点 , 显然 , 也正是由于赵光义的“友情提醒” , 赵匡胤才与将士们约法三章 , 确保大军进城秋毫无犯 。
据说 , 赵匡胤对自己的这个弟弟非常赏识 , 称赞赵光义很有谋略 ,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 , 就有等自己百年之后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想法 。
如果照此看来 , 赵光义的确是宋帝国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 , 成功“变脸” , 几乎在一夜间就由后周殿前都点检变成大宋天子 , 而且成为一个圣明、仁爱的天子 , 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自己的“小弟”赵光义与赵普们的鼎力相助 。倘若说 , 赵匡胤是这场政治戏剧的优秀男主角 , 那么 , 理所当然 , 毫无争议 , 与赵普一样 , 赵光义则显然也是这场政治戏剧的总策划、总导演、总剧务之一 。而且 , 他所发挥的作用很显然比他的哥哥赵匡胤还要大 。
可是 , 反方的看法却截然相反 , 认为陈桥兵变 , 当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现场 , 所谓的“叩马而谏”等纯粹是子虚乌有 , 凭空杜撰 。
据学者考证 , 今已亡轶的《太祖实录》有新旧两本 , 旧本《实录》没有这一情节 , 而在新本《实录》中 , 赵光义不仅“叩马进谏” , 而且还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发动者 , 以此表明 , 作为宋帝国的草创者或“元勋” , 赵光义继承太祖的皇位乃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事情 。
然而 , 据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 卒于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的宋人邵伯温在其《闻见录》里引证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说 , 赵光义压根儿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 , 他甚至都没有随大军一起“出征” , 当陈桥驿兵变发生的时候 , 赵光义当时还呆在开封城里陪他的母亲杜氏 , 一家人正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新年”呐!
这里 , 值得注意的是 , 王禹偁曾于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 , 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 , 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 , 次年改知扬州 。他曾参与撰修《太祖实录》 , 因直书史事 , 引起宰相的不满 , 又遭谗谤 , 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 。所以 , 若是根据直觉判断 , 敢于直书史事具有“硬骨头精神”的王禹偁在其《建隆遗事》中所言应该说比较真实可信 。
对于这些内幕 ,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 , 宋人不好明说 , 但是元人敢说 。《宋史》是元代修的 , 所以元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一文里说:实录中“太宗叩马”的那一段话 , “后录增入 , 显是迎合” 。袁桷是元代一位著名学者 , 文章和书法俱佳 , 年轻时就因“能文”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 后来又长期担任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 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迁侍讲学士 , 参与纂修累朝学录 。所以 , 从他的履历看 , 应该说 , 袁桷是一位宋史研究的专家 。在袁桷看来 , 宋代许多御用史官在记事中添油加醋 , 无中生有 , 只不过是为了拍太宗皇帝的“马屁”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