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商人如何煽动鸦片战争: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导读:渣甸回到伦敦,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指出中国军事尤其是海军的缺陷,并游说他爱丁堡大学的校友——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亨利·帕默斯顿勋爵,称几周就能战败中国 。
今年70岁的汤姆?迪瓦恩(Tom Devine)爵士是苏格兰著名历史学家 。他以研究17世纪以来的苏格兰史而闻名,其代表作《苏格兰国》在苏格兰的销量一度超过《哈利?波特》 。
最近,迪瓦恩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两位著名的苏格兰商人——怡和洋行创办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和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身上 。他们曾任职于东印度公司,并在广州经商,除了转售英国货物,两人更将印度出产的鸦片运到广州出售,成为巨富 。
著名历史学家汤姆?迪瓦恩
2015年6月26日傍晚,迪瓦恩在爱丁堡做了题为《让龙上瘾:中国、鸦片和苏格兰要素》的讲座,分析渣甸和马地臣如何在鸦片贸易中赚得大笔财富、在鸦片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他指出,这两位鸦片商对英国政客的怂恿和对英媒的游说,是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
以下是腾讯文化作者翻译、整理的讲座内容 。这部分也是迪瓦恩参与写作的新书《亚洲的苏格兰人》中的部分章节:
传教士帮怡和洋行卖鸦片
在过去10年到25年时间,中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所有的国家,特别是那些以前拥有更多话语权的西方国家,不得不接受中国的崛起,但他们同时不该忽略和中国交往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和二战期间他们的所作所为 。
位于广州的欧洲洋行,19世纪初绘制
我注意到中国学者的这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历史的屈辱》(Book of National Humiliations),另一本是《中国屈辱史字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Humiliations) 。由此可见,那段历史依然活在中国人心中,那些伤痕还在,中国人依旧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他们依然没有原谅侵略者 。这些侵略者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 。
谈鸦片,首先要从谈茶开始,这也是让人上瘾的东西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对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并非是英国人口增多,或者人们更喜欢喝茶了,而是英国城市化的结果 。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进入城镇,英国的城市人口从20%增长到50% 。与此同时,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中国向英国出口大量的茶叶,但中国很少需要西方的产品,所以当时的茶叶贸易商东印度公司为此付出大量白银,英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巨大 。不久,这个难题“迎刃而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大量种植罂粟,制成鸦片销往中国 。从18世纪中期开始,印度的罂粟产量越来越高,因为中国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 。


但要知道,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进口鸦片是违法的,中国政府也对此三申五令 。东印度公司不想公然得罪中国政府,只能通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而同一时期,怡和洋行却将鸦片贸易做得有声有色 。
1832年7月1日,苏格兰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在广州创办了怡和洋行(旧名“渣甸洋行”),从事鸦片和茶叶贸易——这家公司至今依然很有名,已成为怡和集团 。
怡和洋行成立于19世纪30年代,在10年时间内迅速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两人的互补合作 。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着渣甸的亲笔信,通过分析这些信件得知,渣甸家境贫寒,在亲戚的赞助下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药学 。毕业后,他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担任船上的外科医生 。当时的管理并不严格,船上的工作人员可以顺便做点小生意,渣甸很早就利用这个机会,把英国货带到印度去卖 。而马地臣的父亲早前在东印度公司工作,马地臣子承父业,也为东印度公司工作 。他也是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读的是人文学科,很善于和人打交道 。两个人一个精明能干,一个交际能力强,珠联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