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如何在军事上帮助刘邦入关破秦的?

有一句大家熟知的话叫“兵不厌诈”,提倡的是行军打仗中要多利用蒙蔽、遮掩、制造虚假信息等欺骗手段,诱使敌方犯错误,从而使己方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 。
张良佐汉建功,一生遇到过很多场战斗,而他从战术层面替主帅出主意时,也始终不离一个“诈”字 。
刘邦经南阳西入武关,遇到秦国守关大军 。
张良对秦军主将进行了一番调查之后,为刘邦献计:一方面先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见秦军主将,许以重利,约其共同灭秦;一方面在山上多树旗帜,虚张声势 。
原来,张良通过摸底,已事先知道秦将出身商贩之家,性格上喜欢趋吉避凶,追逐利益 。如今秦朝是奸臣当道,风雨飘摇,秦将孤军在外,处境堪忧,只要重利引诱,必然倒戈 。
果不其然,刘邦使者还报,秦将同意投降 。刘邦大喜,欲定关下之盟,但被张良阻止 。
据张良判断,这种情况,只是秦将欲降,士卒尚不知情,贸然联兵西进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秦军战斗力未受任何损伤,其士卒一旦得知被主将出卖,后果可能很严重 。倒不如趁秦军懈怠之机,一举破关 。
网络配图
刘邦依计行事,秦军溃败,刘邦一路追击,与秦军再战于蓝田,大获全胜,很顺利地最先进入咸阳 。
这一战中,张良用的是连环计 。和谈是先着,搏战是后着;先着是虚,后着是实;先着开花,后着结果 。先着明为和谈,其实并不以和谈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和谈手段向敌人“示弱”,让敌人放松警惕,为后着做好铺垫 。后着“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敌人了一个措手不及,的确是攻坚战中的上乘之作 。
这一战中,张良的使诈与造势同样完美无瑕 。人人都懂用诈,但巧妙各有不同 。张良的诈,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之上,完全是因人而施 。秦将的处境、身世、性格以及对地利与兵力的自负,张良了如指掌,对应施计,秦将不虞有他,自然入套 。至于说造势,并不只是指在山上多张旗帜的那种造势,而是双方攻防形势的变化消长的造势 。当时情况,秦军以逸待劳,扼守险要,占尽地利优势;刘邦率军攻关,虽说有得天时,但天时毕竟不如地利 。如果秦军负险顽抗,刘军将损失惨重,如果再旷日持久,咸阳可能被别人捷足先得 。权衡双方形势,要想速战速决又不造成太大损失,只有在“人和”方面造势做文章 。张良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抛出“和谈”的饵 。秦军只要一上钩,放松战备,人和尽失,“机”与“势”便都出现了 。把握好这“机”与“势”,制敌破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进入楚汉相争阶段,张良也曾助刘邦多次使用诈术,蒙蔽项羽,争取主动,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
项羽率联军进入关中后,会盟各路诸侯,分割天下,给有功将领封地并将旧诸侯予以重新安置,刘邦被封为汉王,地盘在巴蜀和汉中,张良的旧主韩王成名号未变,领地有所调整 。会盟结束后,新王、旧王各归其领地,刘邦入汉中,韩王东归 。张良原是韩人,自然要随韩成东归 。不过张良对刘邦有点恋恋不舍,他送刘邦到了褒中 。当时入汉中道路很险狭,只有一条栈道可通 。二人临别,张良指着栈道对刘邦说,大军过去后应该把栈道烧掉,这样既可以向项羽表示不再出汉中,减轻项羽的戒心,也可以避免遭受别人的攻打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 。
张良随韩成东归,项羽不仅不允许韩成回到自己的封地,后来还干脆找了个理由把韩成给杀了 。由此,张良与项羽变得势不两立,但表面上还要周旋 。这时,刘邦还定三秦,成了名副其实的关中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