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直至终结的?( 四 )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 。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 。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 。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 。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 。
灭亡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 。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